返回第十八章 气天人(第1/2页)  外科之眼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气交的实质是天地人本源于一气,天人合一最重要的体现也是合于“气“。

    《素问·六微旨大论》提出“气交“的概念:“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位,言人者求之气交。曰:何谓气交曰: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求之本,求之位,求之气交皆指求气之本。

    天地人三者是一气分布到不同领域的结果,因而是可以认知和掌握的。

    “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同上)即,人与万物,生于天地气交之中,人气从之则生长壮老已,万物从之则生长化收藏。

    人虽有自身特殊的运动方式,但其基本形式一一升降出入c阖辟往来,是与天地万物相同c相通的。

    气交的产生是因为地之寒热与天之阴阳之节气相差三节。

    按理说,一年中冬至日为阴之极,应该气候最冷,夏至日为阳之极,应该气候最热,故天之太阳为夏至,天之太阴为冬至。但事实上大地有一个白天吸热,夜间散热的过程,所以冬至之后经小寒c大寒c立春三节气达到积寒的高峰,即地之最寒冷在冬至后三节气。

    立春一到,气候便开始温暖,此三节之差,张介宾十分重视,其《类经图翼》云:“然一岁之气始于子,四季之春始于寅者,何也盖以建子之日,阳气虽始于黄钟,然犹潜伏地下,未见生化之功及其自丑转寅,三阳始备,于是和风至而万物生,故阳虽始于子而春必起于寅。

    “即天之温起于子,而地之温却始于寅,天地之气相差三节。由于气交相差三节,便产生了天地之气的“升降沉浮“c“气交易位“等变化。所谓“气交易位“是指气候的太过和不及而导致气交的位置发生移动,由于阴阳之气与寒热之气相差三节,“时有定位,气无必至“,即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有一定的次序和时位,温热寒凉的秩序是不会错的,但,气有未至而至,至而不至的现象却是经常发生的。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重要命题,解释纷纭,莫衷一是。老说:“我曾说天人合一论,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

    “天人合一“就是人与大自然要合一,要和平共处,不要讲征服与被征服。

    天人合一观念需要小心翼翼地分析。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应的。

    《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

    《易经》中强调三才之道,将天c地c人并立起来,并将人放在中心地位,这就说明人的地位之重要。

    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于“生万物“。

    人不仅有人之道,而且人之道的作用就在于“成万物“。

    再具体地说:天道曰阴阳,地道曰柔刚,人道曰仁义。天地人三者虽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对应c相互联系的。这不仅是一种“同与应“的关系,而且是一种内在的生成关系和实现原则。

    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则,人之道是实现原则,二者缺一不可。

    董仲舒讲天的情况与人的情况的统一,实际上,作为天的宇宙自然,人类社会是很难模拟的,可是构成人类社会的植物c动物及人的本身,他们的生长衰老c他们的变化却无法逃脱天的支配。所以,天人合一,主要是讲天与万物c与人的这种生理状态的合一,而不是天与人的社会结构的合一。

    为了作出这样一个划分,李就把董仲舒的天人合一中有关社会观的这一部分划出去,而保留其谈生物的部分,并且径直把它称为“宇宙生物观“。

    因为中医是研究天c地c人之间的术数转换变化关系的一门学问,在他看来,天人合一就已把中医小了一截。

    李同时认为钱学森也看到了中医c气功c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