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779.木匠皇帝34(第1/3页)  红楼求生存[综]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陕西是不是有旱灾?内阁的三位阁臣也怀着同样的疑问。

    朱由校掐着陕西道监察御史李楠送上来的奏折, 心里有点紧张, 难道在万历四十八年c泰昌元年这各占了一半的诡异记事年里, 陕西就开始干旱了吗?

    他捏着手指, 两眼的焦点不知道落向了何处,似乎看向了虚无,似乎又看向被他传进来养心殿的三位阁臣。

    刘时敏轻轻在天子的耳边提醒

    “皇爷,内阁首辅c辅臣都来了。”

    朱由校收回心神,赶紧对开始行礼的三位阁臣道:“免礼, 都坐吧。”

    等三人做好了, 朱由校才拿着陕西李楠的折子问:“朕看陕西道监察御史呈了旱灾的折子,你们怎么看?”

    方从哲疲惫地回答:“这些年老臣感觉越来越冷, 今年降雨普遍减少, 陕西发生干旱也有可能。就是不知道陕西会旱到什么程度。老臣听说山西道c河南道今年的收成也不好。”

    韩爌补充道:“陛下, 都察院派了所有的御史去各道查勘核对隐田,若是有旱灾等异常, 应该会很快送消息回来朝廷。”

    刘一燝接着说:“若是有旱灾,就涉及到延绥一些边镇的常平仓开仓粜米或赈济了。”

    朱由校跟着问道:“各地的常平仓去年有检核吗?”

    方从哲摇头, “陛下,各道御史缺了大半的人数,这些事情”

    朱由校对刘时敏吩咐,“传都察院左都御史张问达c户部尚书李汝华同来商议陕西之事。”

    刘时敏立即领命出去了。

    这二人听说是有关陕西旱灾还有常平仓之事,赶紧搁下手里的事务匆匆赶过来。朱由校把李楠的折子给李汝华和张问达看。

    待二人看完, 朱由校问道:“李楠此人可信度如何?”

    张问达起身回答:“陛下, 李楠此人可信。他是万历五年的进士, 先授刑部主事进而为凤阳太守,后升为升陕西布政司副使,万历三十七年以"清廉卓异"记录升职,万历四十年以廷推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陕西。在陕西道数次上奏本罢浮税兴水利。若是他说干旱了,必是亲自去查勘c核对过了的。”

    朱由校的心禁不住就开始往下沉。

    “朕才问起过常平仓之事,陕西道延绥一些边镇的设有常平仓,这些年可有检视c核对过仓储?”

    李汝华惭愧道:“陛下,延绥边镇的常平仓,若是能有半数是半仓,都侥天之幸了。因为九边欠了银饷,但是戍边的军卒总要给他们吃饭的。陕西道本身的粮食仅够当地食用,山西商人就把江南的稻米运到边镇换取盐引。”

    李汝华说不下去了。

    朱由校追问,“是不是说山西的商人没有从江南运粮,而是直接在陕西和陕西的常平仓籴米了?”

    李汝华点头。

    “此事老臣有听说,也曾上书神宗改变盐引换取方式。适逢福王就藩,此事就不了了之了。洪武年间还是在江南籴米,后来慢慢发展成在山东c河南籴米,最近这些年演变为陕西了。福王府为了赚银子,也加入了此事中。”

    “又是神宗和福王。这父子俩非要把大明推入万劫不复之地。”

    朱由校一言出口,养心殿里的臣子们都缄默不语。

    陕西本就是半干旱之地,本地所产粮食好像够当地百姓食用。所有才有二百年多年的南粮北运换盐引之事。现在再说神宗和福王什么都于事无补,重要的是怎么保证陕西的军民有饭吃,平安过渡到明年。

    “从江南调粮食去陕西道吧。让李楠主持陕西赈灾。今冬兴修水利c明春种树,以工代赈。银钱就从福王府出。”

    韩爌迟疑下问道:“福王在定陵呢。”

    “朕早派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