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十三章没有什么是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第1/2页)  建安元年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当于淇用铿锵有力的声音说出“民心,就是一道城墙”这句话的时候,徐庶跟太史慈颇有几分目瞪口呆的感觉。

    当他们还在纠结一城一地之得失的时候,于淇已经站在了民心这样的制高点上,并在此基础上高屋建瓴般的提出了军屯自强c教化百姓c归化异族等战略性设想。

    有所感悟之后,徐庶跟太史慈都是一脸敬佩的看着于淇,尤其是太史慈,想到于淇跟刘繇之间的差距,心中简直就是百感交集。

    “好了,不用这么看着我,”于淇被他们两个盯着有些不自在,挥挥手道:“我不过是多看了几本书而已。对了子义,等回头我给你送些书来,你没事的时候多看看书。”

    书可是个好东西,对有上进心的人来说,不亚于食盐对山越人的吸引力,没看太史慈激动的脸都涨红了么。

    虽然已经到了秋收的时节,但于淇还是在宛陵待了好几天,一方面宛陵短短时间内遭逢两次战斗,民心不安,于淇要用他的这张熟面孔主持秋收c稳定民心;另一方面,也要帮着太史慈募集c训练士兵。

    这个时代可是讲究不误农时的,不过于淇在募兵告示里明说了,可以先来报名,通过了之后就会被登记在册,等秋收利索之后再到军营报到。而且在每一张告示旁,于淇都安排了一个老兵负责解释,着重介绍只要被登记在册,就是正式的士兵,可以领取军饷的。

    并且于淇的兵跟其他势力的兵可不一样,是有丰富粮饷供养的职业士兵,而之前于淇在宛陵募兵的时候,就已经宣扬过他的这一套军中制度了。而有意参军的青壮们也从之前参军的老乡们口中得知了于淇确实是如他所说的那样,所以这一次于淇一竖起招兵旗,十里八乡的青壮纷纷成群结队的到县城外的军营报名。

    得益于良好的宣传口碑,于淇很快就募集了超过两千名兵员,将立功心切的c有意跟他回豫章征战的士兵挑出来之后,剩下的都一股脑的交给太史慈,而太史慈也开始熟悉于淇之前编订的练兵操典。

    在太史慈时不时的为于淇练兵操典中的某一句话击节而赞的时候,于淇已经在为他提出来的软性防御而奔走。

    橘红色的火焰熊熊燃烧,烧的铜鼎里的汤水咕噜咕噜的冒着白气,一只看不出是什么的动物骨架在铜鼎里随着水汽浮浮沉沉。

    这是宛陵城西十几里之外的一处山顶,平坦的山顶中央坐落着一栋用石块巨木搭建起来的大屋。这大屋,以从别的部落进口来的高档原石为基,以山中数十年树龄的在千年以后十分珍稀的原木为墙,虽然四处透风,但依然不失为一处上佳的聚会之地。

    其实主要就是图它离着县城近便,在附近的山越部落里又有点名气。

    在大屋中,围着铜鼎环坐着十几个大汉,于淇居中而坐,在他的两侧,分别是宛陵县内数得上号的山越部落的头领。其实一县之内的山越部落,少则几十,多则数百,但是不能都来,都来的话就坐不下了,所以今天来的都是在各自的部落附近能做得了主的的大部落头领,他们这十几个人就代表了宛陵县内的几十个部落。

    “我呢,大家都认识我,有些人可能知道,有些人可能不知道,我是隔壁溧阳县的,往上数几辈,咱们可能还沾亲带故的。”

    于淇一句话就把这些部落头领给逗乐了,纷纷哈哈哈大笑,也有捧场的表示高攀了云云。

    “之前咱们合作的不错,以后我希望咱们能够加深合作,让咱们的关系更紧密起来。”于淇已经把之前承诺的一个人头换一袋盐的悬赏兑现了,所以今天才这么给面子的都来齐了。

    “我们都知道于将军你是个讲信用的,要不然我们今天也不会过来了,有什么话你就直说就行了,大伙说是不是?”说话的是黄族长这个老熟人,他属于捧场的那一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