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42 章(第1/4页)  爱国主义教育丛书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我,便 实现了 “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传统思维中,儒家把社会lún理内在化,说成先验的道德人xìng。道家重视 自然,但主张在自我体验、直觉中实现“天人合一”。理学实现了儒道合一, 把lún理道德超越化,变成了自然本体。他们都主张自我认识、自我直觉、自 我超越,通过意向xìng思维, “创造”出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实际上都和情感 体验分不开。传统思维的特点,是把认识和情感融合在一起,知、情、意处 在合一未分化的状态。其中,情感因素起重要作用。      这里所谓情感,主要是从主体需要、态度和评价而言的。以儒家为代表 的传统思维,一贯很重视喜怒哀乐 (如所谓“七情”)等情感需要,并由此 产生好恶等情感态度,进而产生善恶、美丑等等评价。这些也就影响了思维 的整个进程和方向,使之变成了主体意向xìng活动。这种基于情感需要而形成 的意向xìng思维,所要解决的是价值选择问题而不是真假问题,是意义问题而

    ----------------------- Page 39-----------------------

    不是事实问题。      先秦墨家和名家,或者是经验论的,或者是唯理论的,他们都强调思维 的认知功能而很少情感色彩,即不是以情感需要和评价,而是以事实和真假 为其基本特征。但真正对后世发生影响而被普遍接受的是儒道两家的思维方 式。      四、辩证xìng      传统思维的辩证xìng起源较早,孔子提出了 “叩其两端”,即考察问题的 两个方面;老子强调 “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即对立面的相互依 存与相互转化; 《周易》提出了“一yīn一阳之谓道”、“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的精湛命题,即两个对立面的相互依存,相互推移;张载提出“两”与“一” 的概念;二程提出 “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的对立普遍xìng。后来,朱 熹、王夫之等都有关于辩证观点的进一步发挥。到近代,“相反相成”、“物 极必反”已经成为一般人的常识了。这就是中国传统辩证思想的具体表现。 它在古代世界辩证xìng思维发展史上不仅有突出的地位,而且有自己的系统和 特色。其要点有三:      一是强调整体各部分的和谐与统一。中国人从整体直观出发,不是对于 整体各部分进行分析或像西方传统哲学那样追求事物的本原,而是着眼于已 经经验到的事物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在处理这种关系时,又侧重于寻求不同 方面的和谐统一。如两周之际,史伯就以经验论证了矛盾的不同方面只有达 到和谐与统一,才能产生出对于人有益的效果。这种强调和谐统一的思想到 春秋战国时期,在儒家的 “致中和”学说,在墨家的“兼爱”、“非攻”学 说里,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在儒家经典 《中庸》里,孔子的“和为贵”和“致 中和”的思想,被提到“天下之大本”、“天下之达道”的高度。从此以后, 随着儒学地位的升高,致中和的特征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也愈益突出。中 国传统的科学、艺术等领域,无不显示出这种特征。例如,中国传统的气功 学,就是说明这一特征的范例。按照气功学的理论与实践,不仅人本身是由 元气贯通的统一体,而且人与外部世界也是这样的统一体。另如中国的传统 绘画讲究 “气韵生动”,其依据也是这种整体和谐统一的思想。总之,在中 国人看来,事物整体各部分的和谐统一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只有把握住这种 和谐统一才能把握住事物的存在与生命。      二是着眼于对立互补、有别有序的yīn阳jiāo感的矛盾观。 “一yīn一阳之谓 道”、 “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历来重视事物的 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