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7 章(第2/4页)  爱国主义教育丛书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何自然数,从而进行加、减、乘、除、开方以及其它的代数计算。而 珠算是由筹算演变而来的,元末明初已经普遍应用。      我们知道在解决求圆周长、圆面积、球体积等类问题的时候经常要用到 圆周率,圆周率 “π”可以表示成无限不循环小数。南北朝时,我国杰出的 数学家祖冲之,就把圆周率推算到3.1415926<π<3.1415927,不足近似值 和过剩近似值准确到小数点后七位,这在科学不很发达的古代是一种相当复 杂和困难的工作。因此,圆周率的理论和计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 的数学水平,直到1000多年以后,15世纪的阿拉伯数学家和16世纪法国数

    ----------------------- Page 31-----------------------

    学家才打破了祖冲之的纪录。在求圆周率的同时,祖冲之还确定了圆周率π                           22                   335  的两个近似值:约率π=                 = 3.14 ,密率π=  ≈3.1415929 ,比德国人                            7                   113 奥托和荷兰人安托兹早了1000多年。因此,一些人建议把π=355/113称 为 “祖率”以纪念祖冲之的杰出贡献。      南宋时期的数学家秦九韶,自幼喜好数学,他经过长期积累和苦心钻研, 于公元1247年写成 《数书九章》。其中,求解一次同余组的“大衍求一术” 和一元高次方程的数值解法更是具有世界意义的成就。在西方数学史著作 中,一直称求一次同余组的剩余定理为“中国剩余定理”。      四、医学      中国医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它是我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 结。祖国医学文献记载了几千年来所积累的医yào科学知识和医疗实践。其中,  《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是十分重要的两种,反映了我国古代医学的 早期成就。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 《足臂十一脉灸经》,经考证早 于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内容比较完整的一部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相结 合的古典医学著作,成书约在公元前3世纪前后。这部著作并非出自一时一 人的手笔,而是在长时期内由许多人参与编写而成。原书18卷162篇,包括  《素问》和《针络》各9卷。 《黄帝内经》以论述中医基础理论为重点,兼 述卫生保健、临床病症、针灸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书反映了中国整体 思维模式和 “一天人,合内外”的文化传统,不仅视人体为一整体,而且视 人和天地自然为一整体,互感互应不可分割。因此该书不仅具有医学意义, 而且具有哲学、文化学价值。       《伤寒杂病论》,是东汉张仲景编写的,成书于公元3世纪初。 《伤寒 杂病论》比较系统地总结了东汉以前对伤寒 (急xìng热病)和杂病在诊断和治 疗方面的丰富经验,运用四诊 (望、闻、问、切)分析病情,从临床实际出 发,结合古今医学的成就,把 《内经》以来的病因、脏腑经络学说,同四诊、 八纲等辩证方法有机地联系起来,并从伤寒和杂病各类病症中,总结出多种 治疗方法。张仲景的学术思想和有关病症的论述,为中医临床的辩证施治奠 定了基础,后世把它作为诊疗中必须遵循的一种辩证的思想方法,形成了祖 国医学独特的医疗体系。      针灸疗法,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医疗方法,是在病人 身体的部位用针刺入,或用火的温热刺激、烧灼局部,直接调整人体机能, 增强抗病能力,并引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