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14 章(第1/4页)  中国近代爱国名人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预期在一年之内,全部收复越南的大好河山。与此同时,刘 永福率黑旗军也在西线临洮发起了反攻,大败法军,接着光复广威、黄岗屯、 鹤江、老社等地。镇南关大捷震撼了法国, 3月 30日,茹弗理内阁垮台。

    从整个局势来看,中法战争将有可能以中国人民的胜利和法国侵略者的失败 而告终。不意,正当前线捷报频传,法国政府垮台,中越军民准备乘胜追击 的关键时刻,清政府竟然下令前线停战,并限期于4月17日撤退,重演了一 幕 “金牌突诏岳家军”的历史悲剧。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急转直下的局面呢?本来,清政府对法宣战是被迫 的,根本就没有打到底的信心和决心。尤其是以李鸿章为代表的主和派,在 慈禧太后的支持下,出于维护其反动统治的目的,始终抱着与法国妥协退让 的态度。这时的英国殖民主义者,既害怕中国获胜会危及自已在华的侵略权 益,又怕法国在印度支那半岛过多扩展势力,对自己进一步扩张不利,因此 一再进行所谓调停活动,并以威胁、利诱的手段,催促清政府与法国媾和。      4月4日,中国海关驻lún敦办事处税务司英国人金登干代表清政府在巴 黎与法国谈判。签订了 《停战协定》。6月9日,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法国 驻华公使巴德诺在天津缔结了正式结束中法战争的不平等条约《中法新约》, 即 《中法令订越南条约》十款。这一来,一场反侵略战争的巨大胜利,被反 动腐朽的清朝统治者断送了,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这一触目惊心 的事实,让广大群众更加看清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使爱国志士日益感到亡 国的威胁,进一步探索救国救民的新道路。      以老将冯子材为代表的前线爱国将士,接到朝廷的 “停战撤退”的命令 后,都非常气愤,他们有的痛苦流涕,有的拔剑戳地。冯子材目睹这一悲壮 场面,数次致电朝廷,要求 “诛和议之人”,废除和约,并向朝廷强烈表达 了前线将士矢志抗战到底的决心。可是,除了遭到腐朽朝廷的严加斥责外, 一切都无济于事。这位壮心未已的老将军,只得忍痛奉诏,挥泪班师。在冯 子材的大军班师回国的路上,中越两国人民挽辔乞留,痛苦不已。      中法战争后,冯子材先后任云南、广西、贵州提督,于1903年病死于军 中,享年80岁。他的爱国英雄事迹将永远将在中、越两国人民的心中。                             谤与身灭 积久弥辉                                 郭嵩焘      1876年 12月初的一个雨夜,……海浪扑打着船舷。郭嵩焘紧抓船栏, 一任风雨的吹打,透过夜幕和雨雾,他仍依稀得见渐渐消失在远处的海岸和 亲切的灯火。此时,在跨出国门的时刻,郭嵩焘百感jiāo集,浮想联翩……。      1875年,马嘉里案发生后,英国人以此为借口,迫使中国签订了丧权辱 国的《烟台条约》,并且要中国派使赴英赔礼道歉。在侵略者的武力威胁下, 腐败无能的清政府被迫答应这一要求。祖国危难,不能为一己荣辱安危置国 家而不顾,郭嵩焘承担了驻英公使的艰巨使命。然而接踵而至的却是士大夫 们的人身攻击。鸦片战争以后,外国使臣多有来者,出国公使却无一人。封 建腐儒们认为: “天朝上国,何至换使‘夷人’,我之使彼,形同寄生,情 类质子,供其驱策,随其濒笑,徒重辱国而已。”因此,根本没人议及出使 之事,更何况负辱使外。对郭嵩焘出使,有人认为是cāo守不谨,有的甚至视 他为 “汉jiān”,竟编出对联讽刺他。郭嵩焘气愤之极,反言相质: “数万里 行途避而不任,更有艰巨,谁与任之!”      这就样,郭嵩焘负着屈辱的使命走出了国门,成为我国第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