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29 章(第1/4页)  西域往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有些“黑山派”穆斯林不听他的,反对他,可要是清朝支持他,那些人慢慢也会听他的。他刚从准噶尔回到南疆的时候,在喀什噶尔、叶尔羌那边很有威望的。可是他跟霍集占搞分裂、闹独立,那就不一样了。清朝要追剿他,维吾尔族群众也慢慢不支持他了。尤其是他们兄弟俩在库车的那些暴行,对我们祖先做的那些事,伤了人心。人心啊,这个东西很重要。人嘛,都是一个样子的。穆斯林也想过好生活,仗打起来,一百一千的,死的全是群众。这个话嘛,没法说啊!

    二经济发展了,边疆才能安定,这是最根本的。几百年、甚至几千年,都是这个道理嘛。过去,我的祖先在这个上面,也做了许多事,想了很多办法。很多啊,历史都有记载的。可是呢,这个事情,一直就没做好,清朝政府也没做好。派来的地方官,那时候叫办事大臣,贪污腐败,搞得不像样子,群众很有意见。真正的从思想上统一起来,有明白的看法,有具体的政策,把群众发动起来,见到明显的结果,那还是最近这几十年。从1981年前后吧,靠共产党的政策,那啥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吧,群众腰包里面有了钱了,鼓起来了嘛,看个电视啊,出去旅个游啊,都不再只是梦里的念想儿。大家心里没啥意见了,手就牵到一起了!经济就更好了。现在有个新说法,那啥全球经济一体化,讲的是全球观念,发展经济要讲联合,一个行业要联合,一个地区要联合,一个民族要联合,一个国家更是要联合。咱中国五十六个民族,都是一家人,不联合那哪行啊!要搞环境建设,探索高科技,什么上天啊,去月球啊,去外星啊,等等,全世界、全人类都要联合嘛。搞独立,搞分裂,搞恐怖,杀人放火,过去没人赞成,现在也没人赞成,将来还是没人赞成。

    三大小和卓那个搞法,实际上很不得人心。清军援兵到了阿克苏,呼尔战役后,许多维族人都不跟他们干了,拉着牲口跑了。那一仗,清军把和卓打得很惨,博罗尼都受了伤,他自己也跑了,从叶尔羌跑到喀什噶尔。当时博罗尼都就跟霍集占提出来,要向清朝投降,不干了。这一次他动摇得真是很大,养着伤,坚决不干。他那时很明白,再干下去,肯定死路一条,早一天迟一天的事。当时清朝援兵很强大,好几万人马,从乌鲁木齐过来,那真是浩浩dàngdàng的。和卓的队伍呢,七零八落的,已经打得差不多了。群众能跑的都跑了,一来害怕清朝队伍,二来不想跟着瞎折腾。他们跑啊,白天黑夜的跑啊,几百人、几千人地跑啊,不跟大小和卓干了。这么个情况,咋还能干下去啊!博罗尼都一定要投降,可是霍集占还是不愿意。这个人嘛,前面说了,跟阿睦尔撒纳是一路货色。汉族同志讲不见棺材不落泪,他见了棺材也不落泪,就这么混。他死活不愿意投降,大和卓就没办法了,只好依了他。两人也不能等死呀,就准备逃跑,派人到巴达克山那边,到浩罕那边,等等,到处联系。

    巴达克山那地方,比较偏僻,是深山里头的一块小地方,外面不容易进去。那年4月份的时候,清朝援兵还没到阿克苏,霍集占就准备逃跑了,把家眷啊、行李啊,都迁到羌呼勒的赫色勒塔克,为最后逃到巴达克山做准备。那是叶尔羌西边的一个小地方。今天看,就是阿克陶、塔什库尔干和莎车三县jiāo界的地方。说明他也知道,肯定打不赢清朝。可是他就是不投降,对抗到底。

    引子(2)

    库尔干风光当时,兆惠将军从“黑水营”脱困后,就带着人马去了乌什。为啥又回去呢?那是因为叶尔羌啥都没了,队伍没法补充给养,自然也休整不了。回到乌什那边,有个霍集斯嘛,他儿子色提巴尔第,很支持清军的。史书上是这么说的嘛。1759年6月,清军分成了两路,一路就是兆惠,从乌什出发;还有一路就是富德。富德将军解了叶尔羌的“黑水营”之围,接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