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49章 殿试、传胪(第1/3页)  回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今年的殿试在宣政殿举行,二月二十八日这天,参加的准进士和准明经共计二十一人。

    唐朝这时候殿试还没有成为定制,开元末天宝年间,有好几年都是没有殿试的,这些参加春闱的考生在通过礼部的省试之后,知贡举礼部侍郎把通过的名单呈给圣上,由圣上钦定了一甲状元、榜眼和探花的名单之后,就放榜公诸于天下。随着李隆基年老,天宝这几年殿试的时候更少,不知道李隆基今年的怎么了,下旨要求今年春闱的考生参加殿试。

    其实,参加殿试的这些人中同样有人欢喜有人忧。在今年录取的这二十一人中间,有不少的人才华并不太高,能够通过省试一部分是因为门荫的关系,还有一部分是纯粹的关系户了,当然,能够通过省试也算是手眼通天之辈,此次殿试的考题基本上已经得到,答案是早就背好了的,怕只怕李隆基会一时兴起,再随即提问,到时候出了纰漏那真就倒霉透了。

    当然,担忧的还有这种考生背后的保荐人。

    宣政殿中,早在前一天,鸿胪寺官员已经设置好了御座、黄案,光禄寺的官员也已经安排好了书案以及考生的座位。

    二十八日这一天天还不亮,参加殿试的考生已经在宣政殿后的丹陛下排队等候,有些考生起的早,饭食都没有吃,有些紧张的没有好好吃,这些考生都会领到一份宫饼充饥。文武百官也早早的入了宣政殿候着。

    时辰已至,李隆基在高力士的陪同下升了殿,命大学士陈希烈从殿内黄案上把事先刊印好的考题交给了礼部官员,礼部官员把试卷放在了殿外的黄案之上,接受了文武百官和考生的参赞礼拜,随后殿试开始。

    考卷由皇家印书馆负责,因为保密的原因,卷子是在二十七号的晚上印刷出来的。参加殿试的考生在殿外自己的座位上跪坐答卷,时辰从凌晨到日落,但是一般的情况基本上很少会用这么长时间的。因为殿试皇帝是在的,作为九五之尊的圣上几乎是不可能陪着这些考生从早到晚的。

    殿外的考生鸦雀无言,都在奋笔疾书,凭借自己真本事进入殿试的学子胸有成竹,无心旁睹,而那些提前知道试卷内容的人也把自己的之前背好的内容填写在试卷上面。

    这次殿试的内容其实很简单,一诗一赋,按照提前规定好的韵脚作诗写赋,考题对声韵格律要求还是很高的。

    殿试的名次其实已经基本上是按照省试的名次来的,作为考官的李隆基不可能一个个看这一百多位考生的试卷。只有一甲三名由圣上在宣政殿御笔钦定。

    殿试的时间用的并不长,对于站惯了大殿的文武官员倒也不算太难熬的时间,随后不久,殿试的结果就出来了。李林甫把考生殿试的排次递给了李隆基,李隆基翻了翻,倒也没有多言,随即点了状元。

    状元叫羊袭吉,所作的一篇赋是夸赞开元天宝年的盛世繁华景象的,文章华丽而细腻,总之是一片拍马屁的文章,在李清看来是没有什么实质性内容的,不够胜在稳妥,除了歌功颂德,不会有什么犯忌的地方。

    这位羊袭吉,李清是不认识的,在他的印象中也不过仅仅是一个人命的存在,有关于羊袭吉的任何信息几乎没有。最近两年,羊袭吉在长安城名声不显,也不知道为什么就被钦定了状元,不止在李清心中,宣政殿中不少的文武百官心里也多有疑虑的。

    名单公布,羊袭吉激动地几乎语无论错,幸好之间礼部官员教会的礼节没有忘记,连忙上前跪谢了圣恩,殿试的其他考生自然嫉妒万分。

    李隆基勉励了两句,让羊袭吉退至一边,看着手中的名单问道:

    “谁是刘晏、王和之?”

    虽然刘晏、王和之两人对一甲多有期待,但也知道能不能中全凭运气,两人的诗赋做的也不错,但是名次却是被放在了最后。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