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44章 悠闲时光里的劳碌(第1/2页)  回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对于在宣政殿提到的刘晏和王和之的事情,李清的用意并不全是为了两人春闱的事情。

    依照刘晏、王和之的才华,取中进士没有任何问题,李清之所以在群臣面前提及此事,还是想着能够给卢希一种暗示——圣上已经知晓这两人,并且夸赞过这两人。不然,若仅有的不多的进士名额为大唐的勋贵们给瓜分掉,那刘晏和王和之说不定还会名落孙山。

    李隆基此次赞许刘晏、王和之两人,至少给了卢希一个录取两人的由头。不管是暗筹还是阳谋,至少在李清看来,那卢希没有不取两人的理由。

    如果刘晏、王和之真是没能名列三甲,李清也有后续的打算,大不了揭了这春闱的遮羞布,至于到时候谁倒霉就看谁推举的人的才学究竟如何了。

    李清急于在圣上面前保荐自己人,在群臣看来并不是什么明智的做法,李清是知道的。不过就刘晏、王和之两人春闱的事情确不是李清关注的重点,李清之所以提到自己对算学的精通,提到《长安时报》的盈利,还是为了给李隆基一种感觉,我李清乃至于我说的刘晏和王和之两人在挣钱上面是有一套的。

    李清知道,历史上,韦坚、王鉷、杨国忠等人之所以能够得到李隆基的重用,还是因为这些人在解决大唐财政问题上面有着自己的手段,虽然王鉷和杨国忠的手段并不高明,不过是压榨百姓供李隆基挥霍而已。

    但总之,在天宝年间,凡是能够被李隆基重用的人多少还是有这方面的原因。

    这些年,李隆基贪图享乐,用度日益奢侈,后宫、百官赏赐无度,大唐财政变得捉襟见肘,而自己宫中的内库更是岌岌可危。

    这时候的李隆基心中,未必没有谁能给我挣钱我就用谁的心思,不然,李隆基也不会对《长安时报》盈利这么感兴趣。

    李清在殿中所释放的信号就是我和刘晏、王和之等人是善于理财的,既然能够给《长安时报》带来利润,也能够给大唐财政带来收入。这至少在李隆基的心中有了一个这种的印象,从而为以后涉足大唐财政留下一个契机。

    李林甫等人是不会想到李清有这样的打算的,就连李清现在也没有一个太过清晰的计划——如何获取李隆基的信任而执掌朝廷重权。现在看来,至少在李林甫还没有挂掉之前,这种机会很是渺茫并且有很大的风险。

    这时候的杨国忠还没能成为跟李林甫分庭抗礼的存在,历史上李林甫死后,杨国忠才算正式的掌握大权,而随后的数年间,整个盛世的大唐就败坏在了杨国忠的手中,或者说杨国忠加速了大唐盛世的崩溃。

    李林甫在世的时候,手握重权的边将慑于李林甫的威势而不敢有所行动。杨国忠上台之后,安禄山等人是不屑于听从杨国忠的,因此杨国忠对这些跟自己有矛盾的边将百般陷害,从而造成了军权在握的边将跟中央朝廷的矛盾越演越烈,后来导致了安史之乱的发生。

    重生到这时候的大唐,李清想要改变大势,除了要跟李林甫虚与委蛇,更重要的还是阻止杨国忠的上台。最终使得大唐历史的步伐按照自己设定的走下去。

    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现在李清这个“十七岁”的少年需要走的路还有很长。

    虽然以后要走的路还有很长,李清却不会对此整日忧愁和哀伤。临近十六日的长安城,论忧愁除了寂寞待春闺的怀春少女之外,便是即将参加春闱考试的那些读书人,没能准备好功课的学子自然忧愁科考该如何办,而辛辛苦苦准备充足的书生也担忧是否能够上榜。

    这几日,刘晏和王和之离开文渊斋开始准备十六日的科考事宜,李清接手了《长安时报》的编辑。

    《长安时报》报馆在这段时间的发展中,除了刘晏和王和之之外,还招揽了一些人负责,李清接手自然没有什么问题。不过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