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9章 洛阳、上元、夜 五(第1/3页)  回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说实话,这首《好了歌》应情应景,近乎白话似的道出现实社会中的种种人物百态。其实仔细想想,每一句却是警示名言。前一句说的是人活在世上,建功立业,发财致富,贪恋妻妾,顾念儿孙,后一句紧接着就是功名利禄如烟云散去,妻子儿女在岁月中消失。

    细细品味,整首诗营造了一种“忽荣忽枯、忽丽忽朽“的人世无常、虚幻飘渺的气氛。它处处作鲜明、形象的对比,忽阴忽晴,骤热骤冷,时笑时骂,有歌有哭,加上通俗流畅,迭富有致,简洁而层次丰富的句子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其实,这种表现出来的意境跟道家的思想还是有一定的吻合的。那道人在李清身后细品这首诗词,这些年道人身处世外,看惯人世间红尘种种,期间有悲欢离合,生老病死、善恶美丑……今猛然听到李清吟出这首诗,正契合自己坚持这么多年的信仰。自己是在多年以后才明白这些,而小小的五六岁的孩童又如何就对这人世看的如此透彻?

    “说的好。”

    那道人赞道。然后看到吟诗的孩童扭过头来,是一个非常漂亮的小孩子,脸上有些许的惊讶,随后他旁边的那女子转过身来,看到一老一中年两位道士,没有说话,只是下意识的把小孩子拉到自己身边。

    李清听到有人叫好的声音,确实有一点点的惊讶,他只是随口说出来这首诗词,没有想到被身后的人听了去,好像还明白了其中的意思。回头看是两位道士,赞赏的话是那位老道士说的。

    “当不得道长夸赞。”李清道。

    “确实是好诗,可有名字?”老道长问。

    “好了歌。”

    “好了歌,好了歌,好一个好了歌。好即是了,了即是好。”道家宣扬的清静无为、主静去欲、修心得道的道教修炼思想与这首诗暗合。道长略微停顿了一下又问道:

    “请问……这是诗词为何人所作?”

    在道长心中自然是不相信是李清随口而作的诗词。但谁知道呢,大唐可是盛产“神童”的年代。

    “去年有位道士从我家门前经过,看小子有缘,顺便教会了我这首诗。”被用了无数次的理由依旧是最好的理由,李清没有犹豫就把它搬了出来。

    “那位道兄可有名号?”

    “当时没有问,我也只是见过一面,但据说是一位游吟道长。”李清道。

    “吝悭一面,实在可惜。那位道兄没有说过其他的?”看来老道长确实好奇。

    “不曾说过什么。教会我这首诗后,曾对此诗做了一番解注。可惜那时候我太小忘记了。”李清说道。

    那道人露出惋惜的神情,没有说什么。

    “不过我听过别人讲的一个故事,不如说与道长听?”李清看了看那道人,突然说道。

    “哦,不知是什么故事?”老道长问。

    “讲的是一位书生,从小聪慧,被无数人赞为神童。这位书生也确实不凡,很小的时候就熟读经史典籍,自诩才富五车,将来定能扬名于世。于是书生更加刻苦的用功读书,苦读寒窗十余年,终于在一次科考中得中状元,一举成名天下知。但是……”李清声音顿了一下。然后说道:

    “扬名于世又怎样?”

    “嗯?”老道长楞了下,随即若有所思。

    “那位书生得中状元后,跨马夸街,随后官途一路高升,身旁也常围绕着诗人、名士,自己小时候的梦想得以实现。但是……”李清又顿了一顿,道:

    “实现了又怎样?”那道士插话道。

    “不错。在后来的数十年,书生功名利禄在手,贤妻美妾,儿女成群,他所想要的一切都已经得到,别人都羡慕书生人生圆满。但是……

    “圆满之后又怎样?”李清和那道士同时说了出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