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五章 破冰之旅(第1/3页)  意呆的野望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教宗,又被称为罗马主教或教皇,是西方天主教的最高领袖。按照天主教会的传统说法,耶稣基督的弟子彼得是众门徒之首,他在传教过程中去罗马担任了罗马教会的第一任主教。从此,罗马主教均为伯多禄的继位人,其地位因而也在其他主教之上。这便是“教皇制”的由来。所以,“教皇”的全称为“罗马教区主教c罗马教省都主教c西部宗主教;梵蒂冈君主c教皇”,亦称“宗徒彼得的继位人”c“基督在世的代表”等。

    由于天主教执行严格的教阶制度,层层递级掌控着世界数量庞大的教徒,可以将其体系视同为思想上的分封领主制度。

    从最基层的乡村教堂,神父就相当于是封建骑士。数十个教堂组建成一个教区,教区的教长被称为主教或教区主教,这就相当于是子爵c男爵之流。数个教区按照地域划分管理,所领导者便是大主教,相当于中世纪伯爵c侯爵。大主教之上便是牧首,牧首一职就是信奉天主教的国家或者民族里的最高精神领袖,相当于拥有领地的公爵。

    从牧首再往上,便是掌控天主教的罗马教廷。在罗马教廷中任职能够参加会议的人员被称为枢机主教,因身披红衣,又被称为红衣主教。红衣主教,来源自各个国家的贵族家庭当中,地位崇高,拥有选举教皇和被选举之权,往往成为各个国家争相扶持拉拢的对象。

    至于教皇,那是按照选举的基本法,不是钦定的,也不是钦点的,而是经过罗马教廷中央研究决定的,就让他来领导人民!

    罗马教皇是终身制,当选后任职终身,不受罢免,但可自行辞职。老一代教皇去世后,由世界各国红衣主教组成的教皇选另选新教皇。选举教皇必须严格按照中世纪以来的传统方式进行。选举当天,120位整装正襟的红衣主教做弥撒后,由“青铜门”进入梵蒂冈的西斯廷教堂,分别住进“密室”。在选举教皇期间,西斯廷教堂与世完全隔绝,层层大门上锁并贴上封条,任何人均不得出入。除留一部紧急联络用电话外,其它电话线全部掐断。沟通内外的唯一渠道是设在“青铜门”上的两个转盘,需要往里送的食物c医药等放在转盘上,由工作人员转动转盘送进去。选举采用互选方式,得票超过三分之二者当选。事先不提候选人名单,所以往往需要多次投票才有结果。

    选举期间,有关选举的情况绝对不得外传。为等候选举的结果,成千上万的信徒聚集在西斯廷教堂外面的圣彼得广场上,眼睛盯着西斯廷教堂的烟囱。里面每投票一次,烟囱便冒一次烟,若冒出的烟是黑的,就意味着选举尚无结果。若烟囱升起袅袅白烟,就表示新教皇已选举出来。

    按照传统惯例,教皇多为意大利人当任,这看起来是对意大利非常有利的一件事,意大利可以轻松掌握宗教权威,可事实却恰恰相反。

    教宗和意大利王国可是互相敌视的死对头。至于矛盾的根本原因,就要追溯到撒丁王国统一意大利的行程中,意大利王国从来都不是一个威权国家,它的统一不是建立在铁血的战争上,而是建立在软弱无力的外交上。

    这种外交统一方式并未给意大利王国带来绝对权威,反而被人民是做软弱无力。意大利王国在一战前,南北对立,精神思想犹如仍活在中世纪,缺乏对王室的忠心,没有民族认同感,各地执行自己的法律制度,使得王国如同一个松散的联邦,外表看似强大,实则不堪一击。

    在外交统一的过程中,意大利王国趁着普法战争,法队从教皇国境内撤退之机,大肆进攻罗马市。虽然意大利军队人数众多c旗帜鲜明c口号响亮,可是一路上拖拖拉拉,进军缓慢,企图用谈判的方式来解决与教廷的矛盾。

    谁知当时的教皇庇护九世不甘心失去权力,下令瑞士卫队抵抗到底。面对微弱的抵抗,意大利王国的士兵毫不费力地便进入到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