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十一章 各方(第1/5页)  我的大明新帝国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最快更新我的大明新帝国最新章节!

    朱元璋是一代才,智商,情商都是超级高的一代帝王。

    他从小是个放牛郎,不识字,后进入寺庙当和尚,更没有机会识字。

    从25岁以后,他参与起义,才逐渐开始接触文人,有了学习的机会。

    元璋深刻知道,自己的文化水平与管理的知识分子相差太多,为此他决心用后天努力学习,努力赶超这些知识分子们。

    他本人十分反感“以无知役有知”的可笑做法。建立明朝后,他就在诏诰中说:“朕统御以来,随所善而应是职,使有知而不妄。其前代必欲以无知而役有知,朕不知为何。”

    朱元璋读生活非常庞杂丰富,涉猎极广。从建立初期南京政权开始至洪武三十一年71岁去世。

    常常是“戴星而朝,夜分方寝”,学习力度一天比一天大,经常为此“日晏忘餐”,每天处理日常政务后,就是读。

    有时更是在“万机之暇”挤出那么一点时间,也要把当天的读完。

    但是,朱元璋读是为了以有知对有知,不为有知之人欺骗。

    朱元璋对有知识的人非常钦佩,他能为秀才发放俸禄,举人,进士就能不交税,由此可见他对有知识之人的尊敬。

    同时,大明虽然有着最严苛的户籍管理制度,但是不论万民,皆可参加科举,能达到知识改变命运的目的。

    可他尊重知识,绝不迷信知识。

    在一开始建国的时候,他的圣旨文雅无比,阳春白雪。但是越到后面,他的圣旨就开始越发下里巴人,根本不讲究用词了。

    这不是因为他放飞自我,而是他深刻认识到了知识只是被人利用的工具,人却不能被知识所限制和奴役。

    同样,他也充分认识到了知识对人的影响,认识到了这种途径对人思想的奴役。

    他重新确定官员考核的标准,以八股文取士。

    除了太孙,他一直留在身边教导,其他的皇孙,他都希望用儒家思想来同化,让他们不会成为太孙的牵绊,而是助力。

    朱高炽最开始只是一个普通的皇孙,他所接受的教育是辅臣教育,而不是皇上。

    但是当朱棣靖难之役,夺取了皇位之后,他还没有能挣脱朱元璋对他一开始的定位,这是他的悲剧。

    看着吐血不止的他,朱瞻基的心中满是怜悯。

    他真的是个笑话,是时代大潮中的悲剧人物。

    但是也仅仅如此。

    他虽然是自己这个身体的父亲,但是他因为落后,注定要被淘汰。

    而且,这其中还有自己的很大一部分原因。

    在原本的历史中,他最少还当了十个月的皇帝,可是现在,因为自己带来的蝴蝶效应,他已经跟不上这个时代了。

    原本平静下来的朱棣被朱高炽的吐血又愤怒了起来,吩咐内侍。“将太子转到前殿,让太医细心诊治。”

    朱瞻基转身面向他跪下,叩首说道:“皇爷爷,父王身体欠佳,望皇爷爷收回成命,让父王留在京城养病。”

    朱棣一下子就明白了朱瞻基的心意,他叹了口气说道:“他留在京城,对你可不是一件好事。”

    朱瞻基坚定地说道:“如果孙儿连这点事都应付不来,又如何能担起大明这万里江山。”

    朱棣的眼睛在朱高炽的脸上盯了许久,转身走了出去。“朕就等着看看,你究竟能做到什么地步。”

    朱瞻基的确没有一点担心,一手掌握钱袋子,一手掌握兵力,锦衣卫,刑部,工部都为他所用,任谁也抵挡不了他前进的步伐。

    朱高炽被一帮内侍又送到了前殿,原本平静下来的后妃们,现在一个个又慌了。

    朱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