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十五章 妥协(第2/3页)  季汉风云录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已。在王翊眼中,现在的皇帝就是一个人形自走图章。

    若是在早些年的时候,刘备知道了王翊的想法,一定会破口大骂,甚至拔剑拼命,现在却觉得,这种观点,似乎也不是那么讨厌。

    刘晔:“不是,这是在下这么短时间以来,考虑王朝兴废,有感而发。”

    他继续道:“朝廷的公卿,都是经过察举征辟而为官的,至少能力上大都合格。而经过长时间的官场历练,私德太差的也往往做不到高位。由公卿们秉政,陛下则仅负责任命执政的公卿,然后从州郡广选名士为议郎,以监督公卿,政策失误,则弹劾有罪之人,议论其留去。如是互相制约,互有分工,则不至于误国害民,纵然有了过失,也可以补救。”

    王翊一口水喷出来——刘晔这老兄是想搞君主立宪,责任内阁?但旋即他又自己否定了这个想法,刘晔虽然才堪大用,但德行嘛,就有些值得怀疑。他这么说,多半是为了替刘备执政寻找合理性,不可能有这么高的历史觉悟。

    但是仔细想想,刘晔说得多好啊!

    虽然唯物主义强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在刘晔的预设之中,也不过是把国王换成了皇帝,首相换成了辅政大臣,阁员换成了公卿,议员换成了议郎——只不过内外朝的实权发生了转移,可是现在的朝廷,不正是这个样子吗?

    “咳咳”刘备咳嗽几声,把众人满天乱飞的思绪拉了回来,道:“陛下不大可能让子弼担任尚书令,但我不可能什么都不做。”

    王翊道:“只要明公能当上大将军,倒也没什么分别。”

    于是接下来的数日,朝臣纷纷上书,称如今天下未平,朱大将军去世,但大将军的职位却不能因此空缺,所以请皇帝陛下尽快任命一位大将军。

    刘协也清楚,大将军的职位不确定,司徒、卫将军什么的任命就得排在后面,于是也就下诏让群臣讨论大将军的人选,并且从宫里放出风来,说有意提拔车骑将军或者执金吾当中的一人为大将军,以此来探探朝中的风向。

    一些中立派的大臣们听说这个小道消息,多半表示反对——董承也就算了,好歹东迁时立功很多,功虽不高,劳还是有的;至于伏完,虽然家事高贵,但不通军事,何德何能为大将军?毕竟天下未平,判断一个大臣有没有资格为大将军,武勋还是很重要的标准。

    刘协放出去探风的人把这些议论回报了刘协,刘协就知道这事没门了。

    于是在朝会上,刘协让群臣讨论,是否可以迁前将军刘备为大将军。

    这还用得着商议吗?刘备平定袁术,安定四州,扫清关中,又恢复生产,抚劝流民,恢复文教,武勋既盛,文治亦隆,当个大将军,简直太够格了。

    于是又让群臣商议司徒、司空、卫将军等高位的人选。

    这下好办了,原先站在刘备一边的人,纷纷举荐刘表为司徒,伏完为司空,伏德迁卫将军,裴茂为执金吾,当然,顺便又举荐王翊为御史中丞。

    皇帝一高兴,全都照准,还把鲁肃的尚书仆射升格为尚书令。

    这样一来,似乎是皆大欢喜了。

    王翊:“没想到陛下竟然会让步?”

    刘晔:“皇帝竟然真的让步了?”

    荀攸:“陛下确实让步了。”

    刘备呵呵一笑,似乎早在他预料之中。

    张昭敲着拐杖,道:“明公不能大意。”

    刘备称是。

    杨彪:“陛下无须担忧,根据我得到的消息,王翊不久就会自请到扬州任职,那个时候,他也就不能继续当御史中丞,到时候,陛下再任命属意之人担任此职,便决然无碍。”

    刘协:“大将军临去之前,让朕要重用刘备,但不可独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