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章(第1/4页)  奋斗岁月正青春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章

    八月二十六日这天,是开学报到的第一天,李银兰起床后便在厨房中忙碌着,她不但要准备全家人的早饭,而且还要比平时制作更多的馒头。制作馒头的面是前天晚上发酵而成的,这次蒸制的馒头比平时的数量多了许多,需要用竹制的三层蒸笼制作,蒸出来的馒头经过半个多小时冷却之后,她将馒头装入一个军绿色的帆布挎包,帆布挎包要被带到学校,挎包中的馒头可以作为张小强兄弟两人两三天的主食之用。

    张金平起床后也没有闲着,他在两个儿子的帮助下,将前一天采取的土豆装入袋中,用塑料壶装入十斤胡麻油。张金平将两袋子面粉袋子土豆c十斤胡麻油只箱子c两床被褥全部捆绑于架子车上。装车完毕后,李银兰烧制的饭菜已经就绪了,全家人围在方桌上简单的享用完毕之后,他们要送两个孩子到中学去报到了。

    张金平和李银兰夫妻带着他们的两个儿子出发了,这是张小红初二开学的第一天,也是张小强初中开学的第一天。开学报到的这一天,张小强身上穿着一身崭新的衣服,而张小红则身着去年升入初中时制作的衣服,一家四口从家中出发了,他们将前往五公里外的西集乡中学报到。张金平拉着架子车离开了家门口,架子车从门前的小坡缓慢而下,车子的后面顿时扬起了一缕缕的灰尘,车轮过后便在路上的泥土中留下了深深的两道痕迹,痕迹顺着泥路延伸至村外的山路。

    张金平一家四口人行至白小村的村口,正好碰到了同村的王光明c李小荣c李小玲等同学和他们的家长,他们都不约而同的在这一天送自己的孩子前往中学报到。每一个家庭拉着一辆架子车,车子上拉着学生住校所需的生活用品和物资,几辆架子车浩浩荡荡的向着西集乡中学所在地点进发。这一壮观的送学大军和上学队伍也说明了社会的发展变化,也是饱经苍桑的白小村村民经过痛苦的生活磨难,认识到了知识对于改变命运的重要性,开始重视他们子女的读书求学问题。农民们的这一变化也是响应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科教兴国的大政方针,利用改革开放时期政府对教育的大力支持,尽可能供养他们子女读书的重要行动,期望他们的孩子能够永久性地走出农村走出大山。

    长期落后的经济社会发展,农民们世世代代过着贫穷的日子,有了党的好政策的帮助支持,农民们的日子就有了好的盼头。对于农民们来说,他们已经半辈子与黄土地打了交道,他们的人生已经无法改变,需要改变的是对下一代的大力支持,给他们的子女提供一个好的学习机会,试图改变世世代代为农民的局面。

    送学大军的行进队伍到达西集中学后,各家自然而然地分散开来,他们按照不同的年级和地点报到。张小红的报到相对简单,也有自己固定的宿舍。张金平和李银兰夫妻便将两个孩子的被褥统一放置于张小红宿舍的铺面上。夫妻两人推着架子车,来到学校东北角的学生食堂,将从家中带来的面粉c土豆c胡麻油上交于学校的学生食堂。学生食堂的师傅用秤称去了每一类物品的重量,按照学生食堂的要求和物资的重量,一斤面粉追加一毛钱的加工费,一斤土豆追加一毛五分钱的加工费,作为加工饭菜时的煤块c调料等辅助性材料的费用,张金平夫妻两人根据学生食堂的规定上交了相应的加工费用,领取了与上交物品相等数量的面票和菜票,他们便将面票和菜票分别交给两个儿子。

    上交面粉c土豆和油料的同时,考虑到张小强还需要一个大的洋磁碗,张金平便独自一人离开了中学,到街道上的商店中给儿子张小强买了一个大碗,这类洋磁碗可以打一碗半斤饭的面条或洋芋菜,足够张小强这样年龄大小的学生填饱肚子。

    由于张金平c李银兰夫妻两人不识字,对学校的报名流程就不得而知,此时的报名流程对于小学毕业的张小强而言还是可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