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八一章 三国第一冤案(第1/2页)  水浒有天庭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明朝末年,起义军首领高迎祥曾经使用过这个计策,带领五万人马从子午谷杀入长安,但是走出谷的时候,就剩下四万多人了,中途病死的,摔死的,白白损失了一万多人,并且遭到了孙传庭伏击,刚刚出谷,就全军覆没了。

    所以说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成功的几率非常小。诸葛亮不敢去赌,也没有必要去赌,魏国的首都戒备森严,哪能是魏延五千一万人马就能攻破的,充其量起到个吓人作用,但是一旦魏军展开追击,魏延将毫无退路,只能等死。

    是举世公认的大军事家,1944年3月,他对子午谷奇袭,给出了“此计太悬危”的评语,可谓一针见血,一语中的。

    这也为诸葛亮死后,他被杀甚至灭三族埋下伏笔,杀魏延历史上给出的定论是魏延谋反,随着近几年历史学家的考研,其实魏延根本就没有反意。

    而且关于魏延的个人形象问题,也完全不是三国演义中的描绘那样,一个长有反骨的人物。所以魏延谋反,这是三国时期的一大疑案,也是蜀汉最大的冤案。

    魏延的身份地位很高,在诸葛亮执掌政权时期,已经蜀汉军界第一人,官居征西大将军,再加上勇武不凡,尤其刘备的亲信大家,可以说除了诸葛亮,基本上就没有人能够驾驭得了他了,也正因为如此,才埋下魏延悲惨的父辈。

    诸葛亮在世的时候,还要倚重魏延的勇武,对抗曹魏,故而对其非常信赖有加,但是诸葛亮死了,谁来驾驭魏延呢?

    聪明的诸葛亮自然就想到了这一点,再说诸葛亮生前就已经指定好了接班人,那就是蒋琬,“亮平生密指,以仪性狷狭,意在蒋琬”。

    这里就涉及到另外一个人物,叫杨仪,同样是诸葛亮北伐期间倚重的大臣,与魏延,一文一武。

    最重要的杨仪和魏延完全的是水火不容,“唯杨仪不假魏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于是乎,诸葛亮想到一个小伎俩。

    三国志记载:临终前,诸葛亮召开了一个机密的榻前会议,参与会议的有杨仪c姜维c费祎等人,诸葛亮遗命他死之后,不要继续北伐了,全部撤回蜀国,撤离的时分,让魏延断后,姜维次之。并且说:“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意即假如魏延不服从命令,你们不要管他,军队本人开拔。

    这个榻前会议唯独少了当时军衔最高的魏延,这是为什么呢?诸葛亮撤军的计划魏延不知道,甚至根本就没有考虑魏延的想法,这不是诸葛亮的巧设下的伏笔吗?

    魏延是积极的抗曹分子,又怎么轻易的撤军了,当杨仪派费祎去问魏延是不是一起南下的时候,魏延说:“丞相死了,还有我呢,应该继续打下去,凭什么一个人就要废了蜀汉大业?!而且我魏延是什么人,凭什么给你杨仪断后?!”

    本来魏延和杨仪就水火不容,于是乎在这个时候,矛盾终于爆发了,杨仪觉得是个杀魏延借口,魏延也绝对是一个铲除杨仪的机会,两者互相争权,结果魏延在蒋琬c王平c杨仪c马岱的联合下败了下来,以谋反罪被杀。

    而这些人都是诸葛亮的心腹啊!其实他对刘备也算忠心,从早时起就想投入刘备麾下,刘备率兵到荆州,魏延冒着危险开城迎接,却被文聘截住斯杀,刘备说是不忍看刘表自相残杀,领兵他去,魏延杀退文聘,一看已空无一人,只好暂时去投韩玄,一投刘备以失望告终。

    上文略有提及,此后韩玄仍然不重用魏延,到刘备打长沙时,韩玄要杀老将黄忠,又是魏延挺身而出,奋不顾身地率众杀掉韩玄救了黄忠,打开城门迎入刘备。

    兴冲冲以为要立功受奖的魏延,谁想到诸葛亮见到他即一声断喝:“把魏延绑了,推出斩首。”还是刘备觉得魏延有功无过,才保住了一条小命。

    有功无过还要被诸葛亮呵斥一番,说他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