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六八章 作死路上的董卓(第1/2页)  水浒有天庭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不过也有许多论者认为,“胡笳”诗的内容与蔡琰的身世不尽相符从东汉末年到唐代几百年的时间不见著录c论述和征引风格体裁与汉末不合等等,因而不会是蔡琰作品。

    总的来看,目前确定“胡笳”诗真伪的根据不够充足,因而这一问题尚无法作出定论。

    所以真正令李陵与后世比较惋惜的最大可能是没有五言悲愤诗了!

    五言悲愤诗是现实主义的叙事作品,作者以质朴无华而又入木三分的笔触,为汉末社会镌刻了一幅触目惊心的图画。

    掩卷深思,诗中所描绘的田园荒芜,白骨露野,人声断绝,豺狼号叫的中原大地,以及作者孤苦零丁,虽生无依的困境,无不是汉末社会现实的写照。

    “汉季失权柄,董卓乱天常,志欲图篡弑,先害诸贤良。逼迫迁旧邦,拥主以自彊。海内兴义师,欲共讨不祥。卓众来东下,金甲耀日光。平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猎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拒。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

    这些诗句就是东汉末年形象的历史。

    曹操曾写过薤露c蒿里这两篇著名的“诗史”,诗中写到董卓作乱情景是:“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等等。

    蔡琰此诗与之相比,基本内容是一致的,而在描写的具体生动上则有过之无不及。

    这首五言诗除了人们公认的在内容方面的深刻现实意义外,在表现形式方面也很有特色。一般的叙事诗容易流于对故事情节的平铺直叙,而这首诗却把叙事c对话c细节描写c心理刻画有机地结合起来,写得有声有色。

    例如第二段写到南匈奴的感受:“处所多霜雪,胡风春夏起。翩翩吹我衣,肃肃入我耳。感时念父母,哀叹无终已。有客从外来,闻之常欢喜。迎问其消息,辄复非乡里。”

    这里前四句写景,写出了边地荒寒特色。后六句写思乡心情,把她身置异域c感念父母的心理刻画得很微妙:她每当闻说有“客”来,就很高兴地去迎问故乡消息,但来者往往非乡里之人,结果总是使她失望。

    就在这一喜一悲的转换之间,衬出她深厚急切的思乡心情。又如同段中写她被接回汉朝,与亲子及难友分别情景:

    “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号泣手抚摩,当发复回疑。兼有同时辈,相送告离别。慕我独得归,哀叫声摧裂。马为立踟蹰,车为不转辙。观者皆歔欷,行路亦呜咽。”

    前八句把母子c难友间在永别之际的痛苦,淋离尽致地作了渲染,写出了一种令人不忍目睹的凄惨场面。而在对当事者作了这些感人至深的描写后,接着又转写旁观者,从他们的“歔欷”c“呜咽”反应,来反衬场面的悲惨凄楚。

    诗篇还写到马和车,似乎它们也被感动了,以致“立踟蹰”c“不转辙”,这真可谓是绝妙之笔。这一节里既饱含着真挚充沛的感情,又显示了高超巧妙的艺术手段。

    蔡琰主要生活在建安年间,五言悲愤诗当作于建安十三年以后。在所有建安作家中,具有蔡琰这样悲惨身世的可以说绝无仅有而这篇悲愤诗,在建安中也可以说是一块无双之璧。

    郭老于年所作话剧蔡文姬中,曾借曹丕之口说:“屈原c司马迁c蔡文姬,他们的文字是用生命在写,而我们的文字只是用笔墨在写”,这里道出了蔡琰作品之所以如此感人的奥秘。

    却说少帝刘辩与何太后困于永安宫中,衣服饮食,渐渐少缺,少帝泪不曾干。一日,偶见双燕飞于庭中,也吟诗一首,他也是在用生命写诗啊。

    嫩草绿凝烟,袅袅双飞燕。洛水一条青,陌上人称羡。

    远望碧云深,是吾旧宫殿。何人仗忠义,泄我心中怨!

    这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