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37 章(第2/4页)  谋略高手是这样炼成的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以刚者居多,柔者居少。若我们在为人处事时,真能做到宽猛相济、有刚有柔,则一定会达到事半功倍、为利久远的效果。

    以柔克刚刚猛对手

    古人有云:“柔能制刚,弱能制强。”意思是,弱的战胜强的,柔的战胜刚的。

    《明史》上有这样的记载。有一次明宗朱厚照南巡,提督江彬随行护驾。江彬素有谋反之心,他率领的将士,都是西北地区的壮汉,身材魁伟,虎背熊腰,力大如牛。兵部尚书乔宇看出他图谋不轨,从江南挑选了一百多个矮小精悍的武林高手随行。

    乔宇和江彬相约,让这批江南拳师与西北籍壮汉比武。江彬从京都南下,原本骄横跋扈,不可一世。但因手下与江南拳师较量,屡战屡败,气焰顿时削减,样子十分沮丧,蓄谋篡位的企图也打了折扣。乔宇所用的正是“以柔克刚”的策略。

    第44章 “柔”经绵里藏针,以柔克刚(2)

    柔能制刚,尽人皆知,而世莫能行。凡能行者,必以柔制胜者。羊祜,晋武帝时任尚书右仆shè。他就是一位以柔胜刚的实践者,故而能屡建功勋,他主张两军相恃时,攻心为上,实施以柔克刚策略。

    在羊祜驻守荆州之时,与之对抗的是江东名将陆抗。为智取对手,他采取了蚕食政策和提倡信义的两面策略,以积蓄实力,达到瓦解对方的目的,从而可以寻找灭吴的合适时机。

    羊祜派兵占据了荆州以东的战略要地,先后建立了五座城池,并将石城以西的土地都纳入西晋的版图中。在荆州的边界,羊祜对孙吴的百姓和军队采取了怀柔政策,对他们很讲信义。自此,吴国前来归附的人络绎不绝。羊祜也更加提倡实施恩德信义,以此来笼络归附之人。每次与孙吴发生军事冲突,羊祜都预先与对方约定好jiāo战日期,不搞偷袭。对军中主张偷袭的将领,羊祜用酒将他们灌醉,不许他们再说。吴国将领陈尚、潘景带兵进犯,羊祜追杀他们,与此同时,又称赞、宣扬他们的气节,并加以厚葬。

    有一次,晋军在边界抓到两位吴军将领的孩子。羊祜得知后,马上将孩子送回。如果晋军出行,经过吴国地段,收割地里的粮食,羊祜都要让部下计算好,用绢偿还。晋军打猎的时候,羊祜约束部下,不许超越边界线。凡是被吴国人shè杀的禽兽,都要送还对方。对于投奔西晋的吴军将领,也更是格外优待。羊祜这些做法,使对方心悦诚服。吴国人十分尊重他,不称呼他的名字,只称“羊公”。

    陆抗明知羊祜采用的是以柔克刚的怀柔政策,但也莫可奈何。他告诫部下说:“羊祜专门施德,而我们专用暴力,这样下去的结果就是不战自败呀!现在只要各自保住自己的边疆就行了,不要去追求小利。”无疑,羊祜的这种“柔道”手法慢慢地将力量渗透进去,最后达到瓦解对方的目的。这种以柔克刚术,对于那些主张以强取敌的人来说,有着很好的启示作用。不管什么样的刚猛对手,必败于“柔”道缓浸之术手下,无数历史事实已证明了这一点。

    刚柔转化,柔者必胜

    现实生活中,“柔”与“刚”、弱与强,都是相对而言且相互掺杂在一起的,刚中有柔、柔中带刚即是自然常态。柔刚相互包容,相互激发,相互转化而又相互促生。作为处世之道,“柔”的运用只要得当,“柔”者一定可以成为最后胜利者。弱者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强者

    辩证法认为,弱小和强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道家鼻祖老子认为,弱小者必然会转变为强大,强大者则必然会同步转变为弱小,从而柔弱必然胜刚强就成了道的基本运动规律,这也成为老子处世与处事的基本依据。老子也由此而提出了知雄守雌、坚守柔弱以避免“物壮即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而永葆活力和蓬勃生机的处事之道。

    当然,老子之所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