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12 章(第1/4页)  三国演义与经营谋略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当治理国家和统一天下的大任。更有昏庸无能的后主刘禅,文不能选才,武不能用将,却听信宦官谗言,逼得姜维避祸沓中,造成布防上的漏洞,被邓艾一支轻兵偷袭成功。相比之下,魏国在曹cāo死后,又有司马懿、邓艾、钟会等,雄才大略,奇峰迭起。东吴继周瑜、鲁肃之后,递次有吕蒙、陆逊,也算是后浪推前浪,一代继一代。

    《三国演义》中强烈的人才观念,启示我们从思考中得出这样的结论:人才是知识的载体,知识是经验的结晶。掌握了知识的人才能够更清晰地观察问题,更准确地把握规律,更恰当地做出决策,更有效地改造世界。群众是历史的主体,而人才是历史的先锋;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而人才是这种创造的组织者、发动者和加速者。时势创造英雄,英雄也能够造时势。古往今来,尽管人们对人才的界说纷坛,对人才的使用目的不同,但历史的惊人相同点在于:举凡有志于建功立业的杰出人物,无不爱才、惜才,悉心讲求选才、用才、育才之道。爱才是成功管理者的一种基本品质。人才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不仅表现在治国治军之中,在生产经营领域何尝不是如此?谁拥有大批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谁就掌握了竞争的优势和主动权,这就是企业竞争的真理。

    2、“不忠不孝不要紧,只要有才便可以”

    选才用才的一条挑战xìng口号

    历史上的曹cāo,曾经多次下令,公开向天下求贤。他针对东汉选官的积弊,以无畏的胆略,把“德行”、“名节”、“门第”等迂腐无用的选才标准一扫而光,提出一条挑战xìng的选人标准唯才是举。他要求各级官吏,要不拘微贱,不拘品行,勿废偏短,把那些具有真才实学的人统统推荐上来。在建安15年(公元210年)春天发布的《求贤令》中,他指出:“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在公元214年12月发布的《敕有司取士毋废偏短令》中,他进一步强调:“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耶?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公元217年,曹cāo已63岁,行将就木,但求贤之心愈切,在《举贤勿拘品行令》中更明确指出:“韩信、陈平负污辱名,有见笑之耻,卒能成就王业,声著千载。吴起贪将,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然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要求有司对那些“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三国志》卷一,《魏武帝纪》)在这里,曹cāo具体实践了他对人才的重视和爱惜,把人无完人,慎无苛求的思想,把才重一技、用其所长的思想,把只用人才、不用庸才的思想推向了顶峰,充分表现了超越他人的气魄和见识。当然曹cāo抛弃的“德”是有特定内容的,他并非是一般地否定“德”。对于按他的标准看来,有严重“品质”问题的,比如坚决反对他的弥衡、孔融等人,他是决不姑息的。

    对曹cāo的选人、用人标准,鲁迅先生非常赞赏。1927年9月在广东举办的夏期学术演讲会上,鲁迅先生发 表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yào与酒之关系》的著名演讲,其中对曹cāo有许多论述。在谈到曹cāo的选人用人时,鲁迅先生赞扬曹cāo道:“不忠不孝不要紧,只要有才便可以。这又是别人所不敢说的。”曹cāo正是按这个标准,罗致了许多出色的文臣武将,造成了当时最强大的阵容。 《三国演义》里虽然没有写进曹cāo的《求贤令》,但同病相怜的罗贯中,无处不针砭选才用才的种种弊端,弹出了“唯才是举”的弦外之音。在《三国演义》的人才画廊里,作者塑造了千姿百态的艺术形象,其中有隐士,有狂士,有降士,有壮士,有屠夫,有村夫,有商贩,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