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9 章(第1/4页)  三国演义与经营谋略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烦先生不惜齿牙余论,使令弟弃刘备而事东吴,则主公既得良辅,而先生兄弟又得相见,岂不美哉?先生幸即一行。"诸葛瑾满口答应:"瑾至江东,愧无寸功,今都督有命,敢不效力。"即刻上马,径投驿亭去见孔明。孔明与诸葛瑾各诉别情后,诸葛瑾开始了游说。他伤感地说:"弟知伯夷、叔齐乎?"孔明暗自思量:"此必周郎教来说我也。"回答说:"夷、齐古之圣贤也。诸葛瑾说:"夷、齐虽至饿死首阳山下,兄弟二人亦在一起。我与你同胞共rǔ,乃各事其主,不能旦暮相聚,视夷、齐之为人,能无愧乎?" 孔明听出了诸葛瑾的弦外之音,即说:"兄所言者,情也;弟所守者,义也。弟与兄皆汉人。今刘皇叔乃汉室之胄,兄若能去东吴,而与弟同事刘皇叔,则不愧为汉,而骨ròu又得相聚,此情义两全之策也。不识兄意以为何如?"诸葛瑾一听,糟了:"我来说他,反被他说了我也。"无言以答,只好告辞。这次谈判很有参考价值。首先,从谈判层次上讲,诸葛亮兄弟之间谈判表面上是个人间谈判,但杂有集团间的谈判;第二,双方的谈判出发点都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并以此决定策略,最后,孔明以"高层次,高需求,高阶梯"谈判原则战胜 诺葛瑾的"低层次、低需求、低阶梯"谈判原则。具体表现为:诸葛瑾以兄弟情义为出发点,需求指南是:"爱与归属",谈判方略是"让对方顺从自己的需要",动情动弟,让孔明弃刘备而事东吴,兄弟相见。诸葛亮的层次、出发点是个人间与集团间谈判兼而有之,需求指南是忠君兼顾个人,即"归属"兼"认识和理解"、谈判方略是"同时服从对方和自己的需要"。终于以"义"胜"情",以"公"制私,以公私兼顾、情义两全的方案让诸葛瑾抉择。诸葛瑾计穷,只好走了。

    (三)关云长单刀赴会 --擒"王"'谈判术

    "shè人先shè马,擒贼先擒王"。谈判是不流血的战争,为赢得胜利,切莫忘记抓对方的关键人物。

    《三国演义》第66回"关云长单刀赴会",是一次颇有寓意的谈判。东吴yù取荆州,关羽是第一块绊脚石,鲁肃为拔掉这颗钉子,设谋请关羽到陆口寨外临江亭赴宴,打算伏刀斧手在筵间杀关羽。关羽让周仓捧大刀相随,八九个跨腰刀的关东大汉同往,"入席饮酒","谈笑自若",乘风而去,安然而归。关将军参加这次"武装的谈判"之所以能不损秋毫,主要原因是筵席上抓住了对方权威人物-鲁肃,"右手提刀,左手挽住鲁肃手佯推醉曰:'公今请吾赴宴,莫提起荆州之事。吾今已醉,恐伤故旧之情。他日令人请公到荆州赴会,另作商议。'鲁肃魂不附体,被云长扯至江边。吕蒙、甘宁各引本部军yù出,见云长手提大刀,亲握鲁肃,恐肃被伤,遂不敢动。"中国历史上,谈判胶着时,以"擒王"术而成功的范例不少。然而就"擒王谈判术"的哲理论,大凡有经验的谈判者都是乐于躬行的。当遇到对方的权威人物时,他们便会认为这是天赐良机,会为能直接进攻对方最后一道防线、最后一个堡垒而振奋。他们清楚,此时谈判,得寸为寸,得尺为尺。因此,他们会把全部兵力(精力)投进去,争取成功,成大功。

    (四)"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糊涂"谈判术清代诗人郑板桥诗云:"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所谓糊涂外jiāo,指管理者以假乱真--装糊涂,大事清楚,小事糊涂,故意犯错,心理取胜的外jiāo术。这种策略是建立在清晰、自觉基础上的由聪明而至糊涂的出奇制胜术。

    《三国演义》第21回"曹cāo煮酒论英雄"中的刘备就是一味装呆诈痴,隐真示假,行韬晦计的。曹cāo问刘备:"君知龙之变化否?"刘备回答:"未知其详。" 接着问:"玄德久历四方,必知当世英雄。请试指言之。"刘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