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5 章(第1/4页)  三国演义与经营谋略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后发制人不可拘泥一法。企业家应该根据不同情况,不同时机,采取如下的一些各具特色的后发制人之术。

    以逸待劳,待竭制人

    古语说得好:"物速成而疾亡,晚就而善终。"在激烈的竞争之中,明智的企业家决不能意气用事,务争一时之高下。特别是面对强大于我的对手,更要注意避其锐气,以待其竭。

    窥测方向,乘隙制人

    当今市场无限广阔,并且不断变化发展,永无止境。因此先变者决难穷市场之尽。后发者则可静观变化,详加预测,抓住潜在需求,瞄准市场的"空白点",乘虚而入,后来居上。

    观人成败,窥短制人

    先发先变,没有前人可鉴。后人而发,则可以从别人的成败得失中吸取经验教训,从而取人之长,避人之短。

    学人仿人,反制其人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是一条自然的法则。在市场竞争中后发者往往可以学习和模仿别人,节省自己的研制费用,并回马一qiāng,反制其人。

    实行后发制人,还必须重视时机的选择

    陆逊之所以后发而能制人,就是抓住了蜀兵骄躁、移营林间的大好机会。"占对山黄忠逸待劳",也是一个出色的战例。当时魏国大将夏侯渊率领人马围住对山,大骂挑战,黄忠只是不出,因为法正在山顶举起白旗。等到魏兵疲倦懈怠,锐气已惰,许多人下马坐着休息,法正才把表示进攻的红旗举起。黄忠一见信号,便带领兵士一马当先冲下山来,夏侯渊猝不及防,被黄忠连头带肩砍为两段。在这次战斗中,后发制胜的重要原因,在于法正居高临下,观察敌情,把握好了出击的时机。它启示现代的企业家,若要熟练掌握后发制人的谋略,还必须练就把握时机的过硬本领。

    5、千里送人头的用心

    --集中兵力,重点制胜

    魏、蜀、吴三国的谋略家,都十分重视"伐谋"和"伐jiāo",把"伐谋""伐jiāo"和"伐兵""攻城"巧妙地融为一体,jiāo相辉映。其目的就在于破坏敌人可能的联合,为自己争取盟友,避免敌方的"二对一",造成自己的"一对二"。东吴在杀了关羽之后,立即面临着魏、蜀两面夹击的危险。为了防止这种可怕局面的出现,孙权在密锣紧鼓中进行了一系列外jiāo活动。他先是派人把关羽的首级转送曹cāo,目的在于使刘备怀疑东吴之杀关羽乃曹cāo指使,从而转恨曹cāo--这条移祸于人之计被曹cāo识破了;接着遣使入蜀,向刘备作出许多重大让步,卑词求和,企图与刘备重修旧好--这也遭到刘备的断然拒绝;最后,在蜀、吴jiāo兵不可避免的形势下,卑躬屈膝,向曹丕"写表称臣",终于迷惑了入主魏宫不久、尚不老辣的曹丕。虽然在以后的吴、蜀之战中,曹丕没有出兵援吴,但却保持了中立。这些灵活的策略使东吴扭转了战略上的被动,能够集中力量对付倾国入侵的西蜀。在这一点上,与孙权轾轩分明的是关羽。关羽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不懂得"2>l"这个简单的计数知识,先是拒绝东吴求婚,断了吴蜀之好,接着就出兵攻魏,结果腹背受敌,临死前几乎没有立足之地。

    从哲学的高度来考察,集中兵力,攻其一点,正是抓主要矛盾的一般思想方法,因而对人们的各项社会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在经济竞争中,需要人力、物力、财力,但是,任何一个企业所拥有的这些资源总是有限的,特别是中小企业。这就是客观允许的可能xìng,这就是竞争的约束条件,在这种情况下,怎样最有效地运用有限的资源,是竞争制胜的关键之一。

    比如说,竞争需要选择正确的经营方向,高明的决策者不会面面俱到,搞小而全、大而全,而是充分发挥专业化的优势,明确自己的主要专业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