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3 章(第1/4页)  三国演义与经营谋略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进取可行原则。

    二是结构合理原则。

    三是目标压缩原则。

    四是目标具体原则。

    五是目标调整原则。

    《三国演义》中的一些决策目标,具有了高质量目标的主要品质。

    先成鼎足之势,然后再图中原,是诸葛亮在隆中为刘备制定的两个阶段战略目标,前者是近期的、低层的,后者是长期的、最高的。两者之间层次清晰,结构合理。这两个目标的提出,是建立在恰当地分析了曹cāo不可争、孙权不可图、刘表不能守、刘璋很暗弱的天下大势以及刘备“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若渴” 的自身条件等基础上的。兴汉室、图中原是隆中决策的最高目标,提出这个目标,充分表现了诸葛亮高瞻远瞩的目光,不畏天命的胆略,披荆斩棘的进取精神。在诸葛亮出山之前,他的几个好朋友都明确指出,诸葛亮“虽得其主,不得其时”,要“斡旋天地,补掇乾坤,恐不易为,徒费心力耳”。高明之至的诸葛亮,不会看不到这种形势。但是,为了实现光复汉室的大目标,他还是知难而进地出山了。当实现了鼎足而立的第一阶段目标后,面对着强大的曹魏而偏安一方的蜀汉,需要支撑精神的柱石,需要争取政治上主动的大纛,需要以攻为守的谋略。因而诸葛亮提出了进取中原这一高难度的决策目标。他的《后出师表》,以苍凉而坚定的笔调,道出了他内心深处的痛苦和矛盾;他的六出祁山,以百折不挠的意志,实施和推行他的既定目标和谋略。人们为他的出师未捷而落泪,更为他的知难而进而动容。人们不会责备他的“逆天而行”,只会尊仰他的进取精神。在目标的缩减上,诸葛亮把“先取荆州为家”化为手段,从而将本来的三个目标,即取荆州、夺西川、图中原合并为两大目标。由于进取中原的艰巨xìng,三国鼎立的形势必将长期存在,因此在鼎足天下和进取中原之间具有长期的时间间隔和段落差别,进一步合并它们两者,就失去了目标的明确xìng和可行xìng。此外,在目标的表达上,“鼎足之势”,形象明确;“图中原”,简明概括,是高度 凝练的思维结晶。

    在现实的企业管理中,不少企业以振兴中华,实现四个现代化为己任,在确定战略目标时给自己提出很高的要求。他们有的立志于填补国内的某项空白,有的立足于给国家多积累资金,也有的敢同大厂和名优产品争高下,更有的放眼全球,把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4、“凡事当以利害较之”

    谈决策方案的选优

    选优,是决策的另一个重要概念。从这个意义上讲,决策就是从拟定的诸多方案中选择一最优方案而进行的分析、判断过程。选优的前提是多方案,选优的过程是利害相较,对不同方案进行评价。如果只有一个方案,那就失去了比较和选择的余地;如果没有对每个方案的论证和评估,决策就失去了依据,决策的趋利原则就得不到保证。

    《三国演义》第62回描写了这样一段情节:刘备应刘璋之请,进驻葭萌关,抗拒汉中张鲁的入侵,后来因为向刘璋借军马钱粮,受到刁难,于是“毁书发怒,前情尽弃”,两人翻脸。这时,刘备问计庞统:“如此,当若何?”庞统回答:“某有三条计策,请主公自择而行。” 刘备又问:“哪三条计?”庞统说:“只今便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此为上计。杨怀、高沛乃蜀中名将,各仗强兵拒守关隘,今主公佯以回荆州为名,二将闻知,必来相送;就送行处,擒而杀之,夺了关隘,先取涪城然后却向成都,此中计也。退还白帝,连夜回荆州,徐图进取,此为下计。若沉吟不去,将至大困,不可救矣。”刘备评价比较认为:“上计太促,下计太缓;中计不迟不疾,可以行之。”于是,依中计而行,轻而易举夺了涪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