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20 章(第2/4页)  读懂安身立业的围炉夜话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穷,粗茶淡饭,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但安坐弹琴,不忘礼乐。前两种,是遭遇粗暴待遇时的对策,后两种,是对待贫穷的态度。

    行善济人,人遂得以安全,即在我亦为快意;逞jiān谋事,事难必其稳便,可惜他徒自坏心。

    不镜于水而镜于人,则吉凶可鉴也。不蹶于山而蹶于垤,则细微宜防也。

    凡事谨守规模,必不大错。一生但足衣食,便称小康。

    十分不耐烦,乃为人大病。一昧学吃亏,是处事良方。

    习读书之业,便当知读书之乐。存为善之心,不必邀为善之名。

    能知往日所行之非,则学日进矣。见世人之可取者多,则德日进矣。

    心得

    “行善济人……”一句是说,做好事心情愉快,做坏事迟早会败露,算一算账,还是做好事划得来。

    “镜于水”,以水为镜子。“蹶”,摔跤、跌倒。垤,小土堆。

    “十分不耐烦……”一句非常值得注意,人的最大毛病,往往就是耐不得烦恼困苦,这话太有道理了!年轻人应将这句话贴在床头,每日默思。

    敬他人,即是敬自己。靠自己,胜于靠他人。

    见人行善,多方赞成,见人过举,多方提醒,此长者待人之道也。闻人誉言,加意奋勉,闻人谤语,加意警惕,此君子修己之功也。

    奢侈足以败家,悭吝亦足以败家。奢侈之败家,犹出常情,而悭吝之败家,必遭奇祸。庸愚足以覆事,精明亦足以覆事。庸愚之覆事,犹为小咎,而精明之覆事,必见大凶。

    种田人,改习廛市生涯,定为败路;读书人,甘与衙门词讼,便入下流。

    心得

    “过举”,不得当的、有过失的举动。看到别人做好事,一定要鼓励、打气;看到别人有不当行为,一定要提醒、告知,而不是视而不见。听到表扬,要拿表扬当动力;被人诋毁,要拿诋毁当警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悭吝”,吝啬、小气,有守财奴的意思。生活奢侈、花钱大手大脚,这样下去败家是早晚的事,但一个守财奴也会把家败了,为什么呢?因为太吝啬了,不懂得散财的道理,所以必遭奇祸(多是由人妒忌而生陷害),往往是万贯家财最终被洗劫一空。“覆事”,也就是把事情做坏了,因为天资蠢笨而坏了事的,一般来说事情也坏不到哪去,但因为太精明而坏事的,后果就会很严重,最显著的例子就是隋炀帝杨广,因为聪明,所以能折腾,很快就把江山给折腾没了。

    “廛市”,指商业活动区。“词讼”,即打官司。古人重农轻商,又提倡无讼生活,所以种田人改做小本生意,算是走入歧途了,而读书人参与诉讼事务,就更是末流。这一条对今天人来说,已没有意义。

    常思某人境界不及我,某人命运不及我,则可以自足矣。常思某人德业胜于我,某人学问胜于我,则可以自惭矣。

    读《论语公子荆》一章,富者可以为法;读《论语齐景公》一章,贫者可以自兴。

    舍不得钱,不能为义士。舍不得命,不能为忠臣。

    富贵易生祸端,必忠厚谦恭,才无大患;衣禄原有定数,必节俭简省,乃可久延。

    作善降祥,不善降殃,可见尘世之间,已分天堂地狱。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可知庸愚之辈,不隔圣域贤关。

    和平处事,勿矫俗以为高。正直居心,勿机关以为智。

    君子以名教为乐,岂如嵇阮之逾闲;圣人以悲悯为心,不取沮溺之忘世。

    心得

    人要生活得心情舒服,就要知足,人要有所长时,又要知不足。“常思某人境界不及我……”一句,说的就是:跟富人比思想境界,和无家可归的流浪汉比命运,焦虑的心情就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