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15 章(第2/4页)  以和为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敞景能给人以视线舒展、豁然开朗的感觉,景深层次明晰,景域辽阔,形成“旷如”之景,引起人们豪迈奔放的联想。对景讲究两个景点相对成趣,如苏州拙政园池南的宜两亭与池北的倒影楼即互为对景。框景的应用更加普遍,我们经常会在某个园林中看到围墙或建筑物的墙上开出一个个形状不同的框口,似窗非窗,它的作用是把墙外的景色借引进来,框成一幅好似悬挂于墙的天然图画。框景使空间景色以简洁幽暗的景框作为构图的前景,使人的视线高度集中于画面的主景上,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分景与隔景都是指采用特定的方法将一处景区分成不同景点,使园中有园、景中有景,从而丰富人们的审美感受。犹如乾隆题避暑山庄“水心榭”诗云:“一缕堤分内外湖,上头轩榭水中图。”

    在园林的建造中,也常巧妙运用亭、台、楼、阁、廊、墙等的门与窗之类,使景象之间发生内外、远近的联系,以传达出无穷无尽的意境。比如同一扇门或窗,可以通过不同的角度,欣赏到不同的景致。而这种变化又恰恰抓住了游人“探幽”的兴趣,从而使园林景观变化无穷、游人目不暇接,这也正是园林空间布局的微妙之处。

    上述种种的置景方法大大扩充完善了园林的空间,使园林不因园墙之隔和有限的空间而显得狭小局促,园内园外浑然一体,人工天然真假难辨。游人在此远望近观,俯仰自得,身心完全沉浸在自然的享受之中。与自然环境的完美融合,使中国园林清新自然,仿佛未经人工雕饰似的。这种对自然的极力推崇来源于中国人“天人同构”的宇宙意识,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特征。

    城市园林之和

    中国园林艺术表现出中国人对自然是多么地不忍割舍。一方面,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渐渐脱离自然的蒙昧,建立了更加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有了更强的适应、改造自然的能力;另一方面,由于城市的兴起,那种不断繁荣的经济社会生活又使人对大自然的失落感与日俱增,复归于大自然的情感要求也更加强烈,人们总是希望在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中能呼吸到大自然的气息,于是许多园林就出现在城市中或建造在城市的近郊,供人们玩赏亲近。这些园林建筑惟妙惟肖地模仿自然山水,“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自然的渴望。尤其对我们的先民来说,他们有着根深蒂固的崇尚自然的思想,在他们的生存理念中,天人合一、人与自然融洽相处才是健康合理的生活状态。因此,中国园林作为中国古人智慧的结晶,首先是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为基础的。那一座座精致美丽的园林,正是前人对和谐的社会生活孜孜以求的见证。

    在古代,历代文人士大夫们借助园林山水,将他们追求闲云野鹤、空灵逍遥的感情表现得酣畅淋漓。文人们从世间俗务中抽身出来,渴望在这自然的空间里,放飞被世俗名利所束缚的心灵,享受悠然自得的境界,感触匠心独运的优美意境,体会“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雄心壮志和自我陶醉。社会经济的逐渐发展进步也使得园林不再是达官贵人、文人雅士的奢侈品,而是走进了普通老百姓的家中。留出一块空地,栽几根竹子,凿一小池,置一石峰,成为人们的生活内容。正如《吴风录》,记载“虽闾阎下户,亦饰小盆岛为玩”,幽雅淡泊,可见古人那种富于人生哲理的幸福观和居住理念。

    中国园林建筑的出现,先是依循自然山水而建,只略施人工,这种园林的雏形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尚未从中分化出来。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园林建筑则有了越来越浓的人文色彩和文化意义,它更精致化、更艺术化、更审美化,也因此多了人工雕琢,少了自然气息。然而园林的存在与发展恰恰反映出人类是多么的盲目,没有科学的规划,更考虑不到城市建设与自然生态的关系,因此造成许多的“城市病”:ji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