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34 章(第1/4页)  外国人心目中的中华民族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密执安大学物理研究所当研究生,1962年获得物理学博士学 位。      1963年,丁肇中以博士和福特基金会会员的身份前往设在瑞士日内瓦的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工作,在柯可尼的指导下用质子同步加速器进行研究。柯 可尼对实验工作的严格与耐心对丁肇中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在这段日子以及 后来再到日内瓦工作期间,丁肇中的典型生活情况是,一早起来在自取食堂 里吃饭,然后一整天留在实验室里,直到夜里离开实验室,驱车10分钟回到 他的公寓房间睡觉。      1971年,丁肇中带领他的研究小组回到美国,开始在布鲁克海汶国家实 验室进行实验,他们用了一台33吉电子伏特的同步加速器来寻找长寿命的、 质量相当于1.5~5.5吉电子伏特能量的中xìng粒子。当时认为,如果这种粒子 存在,那么它会衰变为电子正电子对,它们的能量会在母粒子的质能上                                                                  6     8 达最大值。为了做到这一点,探测设备的灵敏度必须达到能在10~10个相 类似而又无意义的事件中选出一个有意义的事件来。为了减少不需要的背景 粒子,整个仪器用一万吨水泥和一万磅硼砂皂制成的廉价中子遮体屏蔽起 来。经过将近3年的锲而不舍的努力,终于在1974年8月第一次觉察到这种 新粒子存在的迹象,他们在分析:             - +      P+B→e+e+X         e      过程中的电子对体系的质量分布时,发现在 3.1吉电子伏特附近有峰 值,说明发现了一种新的粒子,其质量约为质子的3倍。由于丁肇中的小心 谨慎,他们当时没有公布这一发现。1974年11月10日,丁肇中到美国西海 岸出席斯坦福大学的的一次会议时,得到该校加速器实验室里希特小组也刚 好独立地发现了同一现象,并已将新粒子名为ψ粒子,于是丁肇中立即通知 他的助手发表他们的发现,并将新粒子命名为J粒子。其实在7月份,斯坦 福大学也已得到有关数据,只是因检修机器而推迟了重新核对的工作。因此 J/ψ粒子几乎是同时被发现的。      J/ψ粒子的发现,很快得到了全世界的承认。这一发现在物理学上的重

    ----------------------- Page 33-----------------------

    大意义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证据,证明存在着第 4种夸克,即 “粲” 夸克。从夸克模型看,J/ψ粒子是由粲夸克和反粲夸克组成的强子。以前, 人们认为所有已知强子都可有3种夸克:上夸克、下夸克、奇异克以及它们 的反粒子以各种形式组成。      丁肇中和里希特发现了 J/ψ粒子的卓越成就支持了当今的弱相互作用 理论,他们两人分获197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金。这一年度的诺贝尔奖又一 次挑起了如 1974年给赖尔和休伊授奖的同样问题。对于强调个人授奖的规 定,引起了曾经共同参与这项研究的许多人员的报怨。美国 《科学新闻》评 论说: “参加实验工作的有好几十人,却只有两个头头分获了奖金。这会使 大实验组织的领导人员受到越来越棘手的来自下属的挑战。”      1979年,在德国汉堡,丁肇中领导他的小组又找到胶子,这是量子色动 理论的一种重要证明,为统一强相互作用奠定了基础。      丁肇中已成为当代第一流的实验物理学家。他主持的德国汉堡电子回旋 加速器研究小组,首先接纳了第一批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物理学家 到西方工作。他每次到中国讲课,听众都是数以千计。他大部分时间是在汉 堡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