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九十六 无以为家1(第1/3页)  明末混球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夷陵山区。

    原本没有路的密林被生生踩出了一条路,上千名矿工在这人迹罕至c野兽出没的山区用树木和干草搭起简易的窝棚,把孩子老人安置在那里,年轻力壮的在矿山挥汗如雨,扫动鹤嘴锄c铁锹玩命的挖,甚至用铁镐在岩石上打出一个个孔洞,塞入从南阳买来的然后引爆,炸得乱石如雨。当石雨停止后,妇女和孩子便会高高兴兴的走过去,在乱石堆里翻捡,挑出成色好的矿石放入藤筐里。条件恶劣,这种工作非常辛苦,也充满了危险,隔三差五就会发生这样那样的事故,但他们还是充满干劲。

    他们在开采的是夷陵山区新发现的一种宝贝,磷矿。

    磷矿在夷陵山区并不稀奇,有不少矿甚至是露天的,但大家一直不知道能派什么用场,它既不能当燃料又不能加工成精美的饰物,只是一堆硬梆梆的石头,谁也不稀罕。直到南阳那位天才的小杨帅用硫酸将磷矿石化开,将这些又臭又硬的石头变成了粉末状,大家才知道,原来这玩意可以拿来当肥料,而且是极好的肥料。不过知道是一回事,会不会用又是另一回事,目前懂得如何制造磷肥的,只有南阳人,他们知道能当肥料也没用。但随着南阳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变革逐渐推行,对磷肥的需求量节节攀升,夷陵山区开采磷矿的人便多了起来。

    走进山区开采磷矿的人,大多是破产的当地农民,或者从陕西c山西c河南c河北等地逃难过来的流民。湖北的条件再怎么着也比北方和西北要强很多,著名的千湖之省嘛,不会像陕西,连山上的蒿草c树皮都被吃光了,只能啃石头充饥。当然,别指望湖广能像南阳那样敞开胸怀接纳他们,湖广是农业大省,工业还没有萌芽,不具备这样的条件,看到蝗虫过境一般涌来的流民,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赶他们走,赶得越远越好,开玩笑,本地的土地兼并都那么严重,那么多人没有地种了,再来百万流民,他们还活不活了?无人愿意接纳,这些流民只好躲到人迹罕至的山区,盘据在荆襄一带,靠打猎和采集野菜野果为生,苦度时光。明朝中叶的时候,弘治帝曾为解决荆襄一带的流民问题作过一定的努力,责令湖广地方官员给愿意加入湖广户籍的流民发放种子和农具,帮助他们开荒,至于不愿意在湖广定区的,则发放一些路费让他们回原籍或者到其他地方谋生。在这一时期,荆襄流民数量大减,荆襄一带的治安也大为好转,称弘治是中兴之君,并不是没有道理的。但是弘治死后,这点良好的势头便戛然而止,流民问题越来越严重,特别到了万历一朝,越发的尖锐突出了。到了崇祯朝,荆襄流民的数量已经远远超过了百万之众,这些流民没有田地,还时常被官兵剿杀,只能啸聚山林,结寨自保,老实一点的设法开荒种地,胆大一点的杀人越货,打家劫舍,荆襄山区成了土匪窝,让人望而生畏。在这里开矿的都是那种比较老实的,他们没有勇气去杀人越货,再说了,运气好的话挖一天矿就能挣到上百文钱,能从南阳买到三四十斤土豆面或者杂粮,足够一个大汉吃一个月了,他们也没必要去干那种刀头舔血的买卖。

    正干得热火朝天,山下传来一阵喧嚣,负责采购的人回来了。大家停下了手里的活计,呼啦一下围了上去,眼巴巴的望着负责采购的孙秀才,眼神中充满了渴望。孙秀才是他们这一千多人里最有学问的人,能写会算,明断事理,享有相当高的威望,所以销售矿石c购买粮食这类事情都交给他去做,而他每次带着船队去南阳都会给大家带回一点惊喜,要么是优良的钢制工具,要么是结实耐磨的布料,要么是几罐能让娃娃高兴得睡不着觉的糖果,当然,最让人高兴的是,他总能用最理想的价格卖出矿石,用最低价格买到粮食,卖同样多的矿石,他带回来的东西总比别人多。这位秀才也喜欢这样的工作,不管是走的时候还是回来的时候,总是笑眯眯的,把物资入库后再带着一脸神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