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三、勤劳奉士暗蔵杀机 日伪保长公报私仇(第1/5页)  伪满逸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刘治平,背着行李,一瘸一拐地来到德兴东油坊大门口。看门的老张急忙岀来接行李:“哟!四少爷,这是打乡下来?”

    “啊。我叔婶在家吗?”

    “在,都在。”

    俩人说着话来到客厅前,老张道:“老爷太太,四少爷回来了!”

    刘治平一进屋话还没说眼泪就掉下来了。叔婶一看,犯了寻思:“这是咋啦?是兄嫂容不下咋的?让他背个行李回来了,如果真是这样,那可得找他哥治国说道说道!”

    老爷问:“咋啦?”

    刘治平半天才噎下那口气:“叔c婶,保长孙大麻子讨好日本人,骗我哥去做国民体检,其实是抓‘勤劳奉士’”

    “啥?!‘勤劳奉士’?”老爷太太一听,头就嗡地一下,“说得好听,还‘勤劳奉士’呢?那就是抓劳工!去劳工的哪有一个到年头就回来的?都是活不见人,死不见尸!咋不事先跟我说一声,好想个法子?”

    刘治平哭诉道:“也沒容空就把人整走了!事后我去找孙大麻子要人,他说有能耐叫我找日本人算账去!”

    老爷气得直跺脚:“孙大麻子认贼做父,丧尽天良!仗恃日本人强占邻地,欺邻骂舍,调女戏寡,什么缺德事他都干!得,别哭啦!我马上去托人,想法儿把你哥要回来。”话是这么说,想从虎口夺食谈何容易?

    刘治平的父母因吸鸦片过度,前些年先后去世,哥俩就落在老叔家,等到给他哥哥刘治国完了婚,哥俩又回到乡下。叔婶就是哥俩最亲的长辈,不管遇到啥事都找叔婶做主。

    刘治平抽噎着说:“俺哥不在家,我又残疾,帮不了嫂子,倒给她添麻烦。所以”

    太太一边递毛巾一边说:“这儿不也是家吗?别哭了。过两天我下乡安抚一下你嫂子。”

    老爷拍着侄儿的肩膀:“咱家这些年轻人,属你念书着调,能写会算,就在柜上帮把手吧。”

    柜上?如今的柜上指的可不是德兴东油坊,因为油坊已被日伪当局强行关闭了。为了生机只好承揽了市豆油组合的三个豆油配给所,豆油组合正会长由汉人担任,而实权却掌握在一个叫江良力士的日本人手里。因为人们都叫惯了德兴东,所以把豆油配给所也叫成德兴东。

    为了侄儿刘治国,老爷可沒少托门子,钱也沒少花,结果连治国的下落也沒打听岀来。

    提起刘家,祖藉河北省保定府容城县。早在清朝道光年间,刘家的祖太爷携家带口闯关东,跨过清初在关东设的柳条边,在被封禁的清祖发祥地安顿下来。开始是给京城返回祖地的京旗子弟扛活,好歹混口饭吃。可是在京城享贯福的八旗子弟,不愿在这受那寂寞之苦,有一部分八旗人又偷偷地返回北京。把土地租给或是廉价卖给在这里安家的汉人。刘家先是在双城北的“阿勒锦”(即哈尔滨附近)买了点地,又逐年拓荒,两辈子下来便成了这里的大户。到了清朝末年,刘家声誉日隆。刘治平的祖父刘万胜是主管三十二屯的小乡官。传说是马上英雄,在日俄争霸满洲期间,他拉起大排反抗外寇,抵御匪患,维护了一方平安。治平的父亲刘福泰,人称刘四爷,自幼攻学有成,中了清末举人,后来在滨江道任察学委员。此人广交天下才子,曾与双城县的清末秀才莫德惠结拜为弟兄。所以,方圆百里无人不知刘举人的。

    治国小名三才子和治平四喜子本是一对孪生兄弟,可俩人的性格不同。治国老诚厚道,勤恳耐劳。治平聪明伶俐,四书五经,背诵如流,琴棋书画,无一不精。所以治平得到了四爷刘举人的偏爱。

    在治平十七岁那年,当时在中东铁路公司任理事长兼督办的莫德惠来探望刘举人。席间,莫德惠发现刘治平才华岀众,甚是喜爱。此后他在中东铁路公司为刘治平找了个文职空缺。这可乐坏了四爷刘举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