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51章 黄台吉的忍让(第1/3页)  挽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当黄台吉抵达沈阳时,面对的是这样一个局面:岳托和济尔哈朗在北镇及以南地区同明军对峙,阿济格以保卫营口为名退守于辽河以东,阿巴泰则在金州和明军对峙,而依附明军的蒙古部落正在扫荡广宁地区的蒙古部族及汉人村寨。

    虽然在明国、蒙古、后金三国中,后金骑兵要远胜过另外两国。但后金骑兵依仗的,不过是良好的器械甲胄和严格的军纪罢了。两军交战,后金骑兵自然不会畏惧其他两国的骑兵,但若轮到游骑劫掠,则谁也及不上蒙古人。

    哪怕建州女真再给自己脸上贴金,说自己和蒙古具备怎么样的亲戚关系,也无法让女真骑兵在这种游骑作战中胜过从小在马背上长大的蒙古人。而混杂在那些蒙古部落骑兵中的,还有不少装备了明军提供的甲胄器械和指南针,又在明军军官约束下作战的蒙古骑兵。

    当女真骑兵分兵追逐那些四下劫掠的蒙古部族兵时,这些装备精良的蒙古骑兵又会适时的出现,将那些力量单薄的追兵一一围歼。吃了几次亏之后,女真将领就不太敢分兵出击了。但是女真若是不分兵,就根本无法在这么宽广的平原和丘陵上保护住那些分散的蒙古部族及汉人村寨。

    捏紧了拳头,就打不中目标;张开手掌,却又要被对方咬上一口。这种游牧民族最为经典的战术,在明军骑兵军官的调度和指挥下,几乎被完美的重现了。面对这样的作战方式,哪怕是岳托也几乎无计可施。

    虽然他知道,只要把北镇一带的大军全数压上,不停的逼迫和挤压这些蒙古骑兵的活动范围,那么他们还是可以干掉这些蒙古骑兵的。可这样的话,北镇的安危又要靠谁来守护呢?岳托思来想去,最终向黄台吉上书建议道。

    “…明军连续取胜,又迫降了正蓝旗,士气正是高涨之时,而反观我军则是战意全无。眼下再和明军对战下去,恐怕我军是败多胜少。不如先避让一二,把辽水以西的蒙古诸部和汉人迁移到辽水以东,我军只固守北镇、黑山及辽水一带。

    明军虽然骄狂,但也绝不敢远离医巫闾山,一来他们恐失去退路;二来我方迁移部落村寨之后,明军难以取得补给,必不敢深入我国;三来辽水以西靠近沈阳,更利于我军及时出兵护卫…”

    对于岳托的上书,黄台吉很是不满。他不满的不是岳托提出的建议,而岳托在书信中流露出来的畏战情绪。自后金立国以来,还没有哪位后金将领在两军对战时,发出过这么悲观的意见。

    自萨尔浒之战后,一直都是后金进攻周边各国,何时遇到过被人进攻而自认不敌的局面。不过黄台吉气恼归气恼,在群臣面前也大大的数落了岳托一通,但是接人撤回辽水以东,避免被明人所俘掠的措施,可一点都没有耽搁。

    在义州失利,正蓝旗覆没,沈阳兵乱之后,后金国内已经是人心惶惶的局面了。即便黄台吉再怎么好强,此刻也知道不便再次动员沈阳兵马,避免国内人心更为毁坏。

    黄台吉也通过义州之战的详细情报认识到,明军的改革还是卓有成效的。这次战争中明军表现出来的作战勇气和战斗意志,要远远高于过去后金所战败过的那些明军。而这些明军的移动速度和纪律性,就像是那只给后金军队带来深刻记忆的戚家军。

    以大明这样庞大的体量,重新训练出一两只精兵,是毫不稀奇的。但如果大明的新军都是参加义州之战的明军水准的话,那么对于后金来说就实在是太不幸了。黄台吉意识到,他需要重新认识现在的大明,如果再继续盲目的和明国交战下去,那么后金的力量只会白白的损耗在明军的边境而一无所获。

    在经过数日不眠的思考之后,黄台吉召集了大小贝勒议事,他对这些贝勒们提出了三项事项进行商议。

    第一是改族名为满洲,黄台吉认为本族为辽东土著,世代居住于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