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598章 成贤街(第1/3页)  挽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孙承宗等人赶到校场时,正好看到这个山崩海裂一般的场景。数万人共声一呼,连原本遮蔽太阳的云朵都似乎被吓到了,一缕阳光顿时从云间照射到了崇祯身,皇帝身的武弁服顿时鲜明的像是一团烈火。

    “士气可用,陛下此次亲征当无大碍了。”孙承宗有些心情激动的说出了声音。

    不过其他几位官员却并不都是如同孙承宗所想,有人已经忍耐不住说道:“这于礼不合啊,大军出征是肃穆之举,万人高呼,这成何体统?

    陛下如此轻佻,这些武人今后还能服从我辈调度吗?此辈之未必没有钱宁、江彬之类,我等还是应当继续劝谏陛下,不能亲征冒险啊…”

    当北郊大营三军高呼时,夏允彝似乎听到了些什么,不由起身推开窗户向外张望。他站立的地方,正是喜雨楼二楼北面的杏花阁内。

    喜雨楼是京城东南角的成贤街入口处的新建茶楼,此楼高三层,内部优雅简洁,加离燕京大学不远,因此便成了夏允彝所在的讲谈社的根据地。

    自从国子监改成燕京大学之后,除了名字被更换了之后,连国子监的诸多规矩也改了。原本门禁森严,普通人难以进出的国子监,现在已经变成了能够自由出入的大学校园了。

    而原本国子监的建筑占地面积也不到3万平米,扣除了教授、学官占用的面积,还有藏书楼和孔庙,只要监生超过800人,已经显得极为局促了。不过,国初地位崇高的国子监,到了近世已经成了一群纨绔和商人子弟混日子的所在。

    到了天启年间,虽然名册有5、600人,但是真正入监读书的人员,也在2、300左右。当国子监改为燕京大学之后,崇祯对于燕京大学的在校学生数量要求是不少于3000人。这样一来,国子监的扩建也顺理成章了。

    原本监生们居住的地方全被改建成了校舍,而学生们的住宿地方被迁移到了成贤街以外的街区。如果不是国子监周边都是民居,崇祯是很想在大学内弄出一块操场,以供这些学生们运动的。

    说来也是怪,当初国子监门禁森严的时候,监内的学生们总是想着要逃课,巴不得离开如同监狱一般的国子监和成贤街。

    但是改成了燕京大学之后,新入学的学生们又觉得宿舍离学校太远了,有钱的学生纷纷自己花钱在学校周边租赁房屋居住。虽然现在燕京大学的学生还没有达到3000人,但是超过1000人是肯定有的。

    加还有一些没有资格入学,选择在学校内进行旁听的人员,每日1、2千人在此进出,成贤街倒是一时热闹了起来。而原本京城读书人最喜欢聚堆的秦楼楚馆,经过市政厅的整顿之后,终于衰落了下去。

    成贤街新开的茶楼棋社,倒是渐渐成了京城读书人聚会聊天的所在。燕京大学内每三日召开一次的主题辩论或是演说,也成为了京城新思想、新知识的宣传发布会。科学、哲学、逻辑学这些新名词,正源源不断的从成贤街的茶楼棋社扩散出去。

    燕京大学在校内建立真理堂,让学生和学者们进行辩论和演讲,刚开始的时候只是让人觉得有些新鲜。不过渐渐便有人听出了味道,甚至不满足于只是做一个旁观者,希望能够下场亲自参与。

    但是申请的人员实在太多,使得绝大多数想要宣传和捍卫自己观点的读书人难得轮到一次。于是在成贤街的茶楼棋社内,甚至是在成贤街的街头,常常都会有人进行自己私下的演讲。

    有些人因此而得到了燕京大学真理堂的邀请,从而直接进入到真理堂发表自己的学术主张,有人因而声名大噪,甚至获得了燕京大学的聘请。因为这些幸运儿的事迹,使得成贤街开起了许多茶楼,以供京城或是外地来的读书人发表言论。

    以往读书人想要成名,要么走正经的科举仕途。一朝金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