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588章 疑惑(第1/3页)  挽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后金绕道侵边,在喜峰口一带的长城破关而入的消息,很快传遍了京城、天津等地。虽然有锦衣卫和各地官府巡警弹压市面,大力打击市面的造谣传谣之事,但是后金军队锐气太盛,兵锋所到之处几无阻挡。这市井流言,也禁而难绝了。

    京城赖以为东北方屏障的蓟州长城十二路关口,连一天时间都没撑到,便被撕开了3道口子。遵化、三屯营、蓟州等地,一时之间成了岌岌可危的状态。

    这种状况不要说京畿百姓人心惶惶,是朝百官和崇祯自己也一样始料未及。朱由检此时才发觉,京城编练新军和整编京营,因为是在他眼皮底下,加他常常前往查看这些军队的操练,所以才算是有些起色。

    但是在他目光所不及的地方,依托旧式军队组建新军,却不像京城这里这么立竿见影。赵率教也算是辽西大将,算是满桂对他有些看法,也不得不承认这位老将在治军还是有些手段的。然而是这位还算有些手段的老将,也没能改变蓟州镇官兵军心涣散,战力低下的毛病。

    唯一让崇祯和内阁聊以*的是,虽然蓟州镇这些守卫长城关口的军将没能打出什么能够振奋人心的战役出来,但好歹还是有几分勇气的,汉儿庄副将易爱,洪山口参将王遵臣在龙井关遇袭后便点选人马前往支援,最终战没于王师。

    然而除了这仅有的亮点之外,副总兵朱来弃军潜逃的事件,却实实在在的打击了蓟州镇官兵的士气。连蓟州城、三河等地的士绅大户听了这个消息之后,也忙不迭的收拾细软向京城逃亡而来了。

    这些陆续逃亡到京城的人员,正满心愤恨于蓟州镇官兵的无能,使得他们要背井离乡,自家的产业还不知道要被建奴如何摧残,对于前线战事的描绘,无疑又夸大了几分。满腹怨气的逃人,在这一时之间连官府的禁令也顾不了,只顾发泄心的怨愤。

    锦衣卫和巡警也不敢过于逼迫这些逃人,毕竟他们说的到也有几分事实在内,并不是信口雌黄。但是这样一来,随着传言的不断散布,明军的腐败无能和后金兵饶勇善战的形象,顿时清晰的在京畿百姓心竖立了起来。

    除此之外,各种不实的传言也多了起来。什么遵化城已破,赵率教已经投敌;三屯营坚守不到一日被后金给攻占了下来;建奴骑兵已经出现在了蓟州城外等等。这些传言大肆散播的结果,便是让市井百姓屯粮之风大起。

    京城之流言四起,导致物价腾飞的消息传入崇祯耳朵之后,他自然把管理京城治安的锦衣卫和巡警官员招来大大的训斥了一番。训完之后,他便命令这些官员在城内外设置十处救济营地,让这些躲避战乱的逃人居住进去。

    今后这些逃人的青壮每日都要听从营官的命令工,或是修缮营道路、水渠和其他建筑,或是修建新的营房以安置后来者。

    而营的老者负责照顾幼儿,妇人则做些织补工作以补贴家用,半大小子则被拢在了一起,建立学堂进行管束。这些措施执行下去之后,京城的流言蜚语才开始慢慢消停下来,物价也有了回落的趋势。

    不过这个时候,黄台吉已经把他在洪山口说的那番话写成了字,然后让人四处传播,甚至于还让一名投降后金的明国小吏,亲自带着一份兴师问罪的书信送到了蓟州城,企图借此打消明人对于后金入侵的抵抗意愿。

    在崇祯看来,黄台吉这种掩耳盗铃,倒打一耙的言论,不过是为了出师有名罢了。只要是有些见识的人,岂能看不出后金的狼子野心,这其实是老奴以七大恨起兵的翻版而已。

    但是社会调查局从民间搜集来的消息,却让他惊讶的发觉,大明的百姓还真有吃黄台吉这一套的。自大明开国以来,天子修德,怀柔远夷,厚往薄来的固边安邦之策已经深入人心了。当然这也不是大明独有的国策,隋唐时代这个论调已经开始盛行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