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566章 道统和法统(第2/3页)  挽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为他发扬及宏大了孔子的仁政思想。但是孟子的民本思想一直不为历代帝王所喜,因此他所著作的一书,是在南宋时,被朱熹列为儒家经典四书之一后,才被正式奉为儒家治学的重要经书。

    到了大明朝,控制欲过强的开国君主朱元璋,对于孟子的所说的: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等言论大为不满,一度想要撤销孟子的亚圣封号,并下达了将孟子逐出庙殿外,不得配享庙的命令。

    虽然在群臣的劝说之下,朱元璋在一年之后收回了自己的命令,但是他对于孟子的言论依旧耿耿于怀,于是令翰林学士刘三吾等人对进行删节。刘三吾揣摸皇帝的意思,共删掉八十五条“有问题”的内容,几乎占全书的三分之一,并将剩下的内容编为一书。

    朱元璋随后便下了诏书,规定“自今八十五条之内,课士不以命题,科举不以取士,一以圣贤正之学为本”。

    正因为朱元璋对于孟子的态度,所以虽然是科举用书之一,但是天下读书人对于一书的内容并不敢多加讨论,完全是按照朝廷颁发的标准注释死记硬背而已。他们唯恐因此触怒了皇帝,而坏了自己的功名之路。

    但是现在崇祯歪曲了太祖高皇帝删除孟子言论的本意,还把孟子的民为贵思想提升到了三位一体论,对于大明官员来说,不亚于一场政治地震。盐引案和首辅什么的,此时已经无关紧要了。

    以孔孟之道为治国理政最高准则的大明王朝,任何在儒家学术提出的新观点,必然都会影响到王朝的政治格局。

    而孟子的民本思想,一直以来都是大明官员对抗不受限制的皇权的最有利的武器。在经过大明士人200余年不遗余力的宣传下,民本思想实质已经在下阶层的百姓心扎下了相当厚实的基础。

    朱元璋试图通过删除孟子的言论,来禁锢大明士大夫的思想。但是这种禁锢思想的政策,显然已经被证明是无效的了。不管是那个朝代,禁书对于读书人的诱惑,显然远公开出版的书籍更大一些,更何况被禁止的还是亚圣的言论。

    这也是为什么东林党人虽然屡屡被打压,但是民间百姓却依然支持东林党人,认为他们是被迫害的正人君子的缘故。因为东林党人的政治主张,始终都是围绕着以民为本的思想在阐述。

    虽然东林党人在施政时,并没有真正去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但也从来没有提及过任何政治主张的阉党们要强的多。

    现在崇祯抛出了三位一体论,不但取消了君王和民众之间的对立立场,还把自己包装为了民众利益的看护者,这无疑是抢走了官们赖以制约皇权的话语权。

    除了站在皇帝一边已经无法改变立场的那些阉党成员,和被利益蒙蔽了的户部官员之外,政治水准在正常以的官员们,都对崇祯的这番话语产生了不好的联想。

    大明开国以来,法统归于皇帝,而道统归于士人,这也是皇权和士权能够保持平衡的思想基础。程朱理学提出的道统论,往往都是以“正君心”为目的。

    而随着万历朝结束之后,大明国势的不断衰落,士人所宣扬的道统,已经隐隐有凌驾于皇权之的迹象了。现在崇祯突然抛出了关于君、民、社稷的三位一体论,在有心人眼,无疑代表了这位皇帝陛下正在动摇士人所把持的道统。

    如果让一位君主掌握了法统和道统,那么自春秋战国开始出现的士人阶层,将会失去自己思想的独立性,从而真正成为皇帝的家奴了。

    不管是刘宗周、韩爌等老东林党人,还是倪元璐等东林党后起之秀,显然都是不愿意让皇帝有机会染指关于道统的发言权的。

    而皇帝抛出的三位一体论,也不是他们急切之间能反驳掉的论点。一种思想观点的出现,总是需要经过岁月的打磨,在前人的思想基础进行提炼总结的。如,没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