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21章 火枪的需求(第1/3页)  挽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当朱由检同杨天生聊了近一个钟头之后,终于对现在的印度大陆局势有了一个初步的影响。大明需要的硝石在莫卧儿帝国的哈尔省,哈尔同孟加拉省相邻,硝石数量众多价格极为低廉。

    不过印度人虽然已经得到了从土耳其、欧洲人那里传播来的火枪,但同样把这种武器当做了宝物看待。莫卧儿帝国从欧洲人那里购买了不少火枪,但是只有在作战时才发给士兵。而至于*的制作,他们的技艺也同样恶劣,从前大明兵部制作的*还要差。

    也正因为如此,印度人对于自己制作的*失去了信心,倒是大部分采取了外购*的方式。因为印度并不控制硝石贸易,所以印度出产的硝石,大多被来自东的阿拉伯商人和欧洲商人所采购。

    不过不过印度出产硝石的地区并不止哈尔省,在印度西北地区同样有着大量的硝石矿产,欧洲人、阿拉伯人显然更为青睐前往地理位置更近的印度西部海岸采购,而不是绕过整个印度大陆来东北部的孟加拉省采购。

    因此在胡格列出售的哈尔硝石数量并不多,但是从哈尔到胡格列方便的水运,只要有足够的需求,硝石的供应几乎不会有什么限制。

    而科罗曼德尔海岸虽然是印度大陆的棉纺织心,但是其本地的棉花产量在满足了本地的需求之后,只有很少一部分能够供应外销的。这也是为什么,当地商人坚持要用黄金结算棉布生意的原因,因为供不应求。

    不过最近几年来,事情似乎出现了变化。随着欧洲人看了这里的棉布纺织技术之后,便开始从印度西部的古吉拉特邦运来棉花,在此地交换棉布或是直接出售。原本因为莫卧儿帝国同南印度各王国的敌对关系,导致无法贸易的局面,被这些欧洲商人给打破了。

    而莫卧儿帝国因为王位继承人问题,连续出现了几次内乱,今年刚刚继承皇位的沙.贾汗急于稳固自己的地位,也放松了对于南印度各王国的压迫势态,以缓和帝国同南印度各国之间的关系。

    在这种状况下,南印度各王国也开始放松了对于同莫卧儿帝国的贸易往来,因此科罗曼德尔海岸的纺织业也更为兴盛起来了。

    以杨天生的观察,只要保持这个势态下去,科罗曼德尔海岸之于印度大陆,大约会成为如同大明苏松地区一样的地位。每年该地外销的棉布,将会从2、3百万匹成长为千万匹的样子。

    在杨天生把自己此行所见所闻,都详细的向崇祯诉说的差不多时,军器监的两位负责人终于匆匆赶到了。

    一位是军器监副总监,负责火枪、*研制的毕懋康;另一位则是连徐光启、孙元化也赞叹不已的火器专家薄玉。这位工匠出身的火器专家,对于*和火枪制作尤为精通,也因此被崇祯亲自点名负责火枪研制和制作,现任皇家兵工厂厂长。

    当毕懋康、薄玉两人被选拔出来之后,孙元化便立刻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研究火炮铸造和使用的方向了。火炮发射需要空旷的野外场地,铸造火炮也需要大量的金属原料和煤炭。

    当京西铁路开通之后,孙元化便把大炮工厂搬迁到了门头沟和京城之间的西山,那里环境优雅,交通方便。不过这样一来,崇祯也很难见到这位军器监总监了。

    听到了皇帝的召见要求之后,负责军器监日常事务的毕懋康便叫了薄玉,两人匆匆赶来听从崇祯的询问。

    听完了皇帝的询问,毕懋康没有多想,只是老实的回道:“之所以让他们去江南制作局领取火枪和*,完全是因为此前江南制作局成立后,军器监为了明确京城兵工厂和江南制作局的职责。

    军器监规定以长江为界,京城兵工厂供应长江以北地区的军械制作,而江南制作局供应长江以南地区的军械制作。这样如果出现了不合格军械,较容易追责。

    江南制作局所制作的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