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22章 黄立极的愤怒(第2/3页)  挽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时报社的鄙视是有理由的,因为他们第一不相信会有采出色的人给大明时报写章,从而毁坏了自己的清白名誉;

    第二则是,报纸刊发出来总是要给人看的,在大明除了读书人之外,很少有人能看得懂一篇言章,除非它直接使用市井俚语写作。而作为天然正义的读书人,谁会去替东厂开办的报纸解读章呢?估计这大明时报最后的下场,只能用来给街的商家包货物。

    官们嗤之以鼻的猜想,在大明时报都变成了现实。大明时报不仅采用了所谓的白话即市井俚语写作,还采用了标点符号及推广简体字,来减轻读者的阅读负担。

    除此之外,皇帝下令推广的扫盲运动,最主要的教材是每一期的大明时报。也是说,在皇帝的强制政策下,大明时报很快在认识几个字,但又不算是读书人的市民阶层内流行了起来。

    在以往,地方民众对于读书人有着一种天然的敬畏,这种敬畏不仅仅在于这些读书人将来可能成为官老爷,是天的曲星降世。更为主要的是,这些读书人掌握着对朝廷大政方针的解读能力。

    地方民众必须依靠这些读书人,才能知道这朝廷又发生了什么变化,朝廷新近颁发的政策对自己有些什么影响。

    但是大明时报的出现,从某种程度等于剥夺了读书人身的这部分政治身份。从某种程度来说,大明时报取代了这些读书人,成为了朝廷政策和下层民众之间的联系纽带。

    虽然朝的某些官员还看不到地方发生了什么变化,但是在京城之内,拿着大明时报的商民向顺天府告状的案件已经渐渐多起来了。更为可恶的便是,有些案件背后有着大明时报挑唆的身影,大明时报全程刊登了这些案件,并详细解释了为什么这些案件能赢的理由。

    对于这些官员来说,如果大明时报的背后不是站着曾经的东厂,他们早门查封了。挑唆刁民诉讼,这可是官员们最深恶痛绝的行为。在大明官员的政绩考核里,息讼可是一项主要的考核目标。

    对于大明时报的作为,并不是没有官员进行弹劾过,但是在崇祯的庇护下,大明时报只是受到了罚金的处分,但是息讼却从官员政绩的考核去除了。

    皇帝力主取消的理由倒是很强大,他借用周厉王禁谤,民众道路以目的典故,直接反驳了部分官员提出的,地方官员禁止诉讼,完全是为了教化当地淳良的民风。崇祯却以为,这是地方官员懒政、怠政的行径。

    古人尚且知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而今日的官员却只想着在自己任内不要出问题,哪怕下面的老百姓已经到了道路以目的程度了,还在高喊天下太平。把这样的官员提拔来,这和掘大明的根有什么区别。

    老实说,黄立极并不觉得崇祯的主张有什么错误,相反当日他还有些窃喜,借用了这件事处置了几个同他作对的地方官员。

    如果大明时报只是止步于此,那么算黄立极心理不舒服,也不会想要跑到崇祯面前来告状。毕竟解读朝廷政策和监督地方官员执行政策的缺失,并不会动摇内阁的权威。

    但是不受内阁监督的大明时报,显然不会如黄立极的意。从年初到年,大明时报连续刊登的关于仁义之辩的章,到今天这篇天子受命于民,这完全触动了黄立极和内阁的底线。

    虽然此时的大明官,还没如后世的学者大儒总结出道统和法统的完整理论体系。但是对于法自君出的皇帝执掌法统的权力认识,在他们的脑海已经是根深蒂固了。

    而大明官能够赖以制衡至高无君权的,唯有从孔孟等儒家先圣流传下来的,对为政者设置的行为准则和政治理想,也是后世所言的道统。

    大明时报掀起仁义之辩和君权受命于民,这不仅仅是对大明官手的道统试图进行篡改,更是对现在大明士绅所熟悉的法统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