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11 章(第1/4页)  给孩子讲点中华句典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打破沙锅问(璺)到底】

    释义:璺(wèn):陶瓷、玻璃等器具上的裂痕。“璺”同“问”音同。沙锅用陶土和沙烧成,一打破就从上裂到底。指追问问题也一定要一问到底,搞清真相。

    【见了骆驼说马肿背少见多怪】

    释义:原指见了骆驼不认得,以为是马肿了背。指人见识少,遇到平常事也感到奇怪。常用于讥讽一些一见到自己未见过的事就大惊小怪的人。

    【嫩牛拖耕犁不打不跑】

    释义:初生的牛犊拉犁耕地,抽赶着才向前走。比喻没有人督促着就不前进。说明学习要自觉。

    【铁匠的儿子就知道打】

    释义:铁匠的儿子就懂得打铁。比喻只知道打架(不懂得学习)。

    【洗脸盆里游泳水平太低】

    释义:比喻学习、工作或能力太差。

    【南郭先生吹竽不会装会】

    释义:说明学习要实事求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也不必装作知道。

    趣味阅读

    【古诗趣话】

    懒于读书

    古代有一个秀才,名叫吴仕途。年少时聪明好学,总以“学则智,不学则愚”自勉,博学笃志,博览群书,通晓四书五经和音律。但每每试而不中,因而厌倦读书,日久生惰。为堂而皇之不再读书,特写一诗自辩之。其诗曰:

    春天岂是读书天,

    夏日炎炎正好眠,

    秋有蚊虫冬有雪,

    收拾书担待来年。

    后来,一些懒于读书的人想给自己的行为找个理由时,这首诗便成了最好的借口。

    【幽默看台】

    书低

    从前,有个秀才租赁和尚的房子读书,表面上是读书,其实是假借读书之名,终日游览罢了。

    有一天,秀才中午回房,招呼书童取书来。书童取来《文逊》,秀才看了一眼,说:“低。”又取来《汉书》,秀才瞥了一眼,仍说:“低。”再取来《史记》,秀才还说:“低。”

    在旁的和尚大惊道:“这三种书熟读其中一种,就足称饱学了,您为什么都说‘低’呢?”秀才说:“我是取书作枕头!”

    【妙联巧对】

    焉知鱼不化为龙

    明代著名学者、政治家和经济学家丘浚,字仲深,少年时候学习刻苦努力,曾在一个官宦家的私塾里读书,以敏而好学、过目成诵闻名远近。

    有一天,塾师因事外出。官宦家的儿子见老师不在,便一溜烟出去玩耍了,只有丘浚一个人在教室里认真读书。这时,天忽然下起了雨,恰巧丘浚座位上面的房顶漏水,滴湿了他的肩头。他见官宦家的孩子不在,就临时和他换了座位。等那孩子回到教室后,急忙向刚进屋的塾师报告,说丘浚趁老师不在,私自调换座位。

    塾师说:“今天先不说谁是谁非,只论能不能对对子。谁能对出我的句子,谁就有理。”说完,出句道:

    点雨滴肩头

    丘浚对道:

    片云生足下

    塾师的出句,源于眼前的生活;丘浚的对句,则着眼于自己要读书成才,有踏上云之路的意思。丘浚小小年纪就能对出这样的句子,不但工整无比,而且表了远大的志向,塾师大为惊异。

    官宦家的儿子憋得小脸通红,却终于也没有对出来。一气之下,他便哭着回内宅,告诉给父亲。

    那官宦听了,十分恼怒,心想:你个穷小子,在我家里借读,怎么还敢欺负我儿?当即叫来丘浚,也出了个句子让他来对:

    孰谓犬能欺得虎

    很明显,这是在责骂丘浚。他自以为富贵之家,根本看不起眼前这个穷孩子。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