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37章 一死报君恩(第1/4页)  明末之血色华夏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既然李致远说建虏将会南下,还会入主中原,张煌言也已经决意相助,但他表示并不想只做个书生文吏,他要投笔从戎。

    李致远欣然从之,更允诺到湖广之后必让其领军,二人遂进一步商议了今后的计划,并约定于正月廿三日从宁波启程,先赴吴江,尽快赶往长沙。

    其后两日,张煌言与父母妻儿等亲友一一告别,并开始收拾行囊,而喜得大才的李致远也并未闲着。

    一方面他好不容易遇到像张煌言这样一个与他年龄相仿又身怀治国安邦之才的历史名人,自然是经常与其在一起畅谈古今。

    譬如商议经略湖广、抚军治民、锻炼精兵的计划;交流彼此对天下大势走向、领军练兵之道等问题的看法;分析大明朝政、制度的弊病;研究应对建虏八旗铁骑的办法……

    二人往往相谈甚欢,大有相见恨晚之感,既增进了彼此了解,例如李致远就得知了不少张煌言年少之时的荒唐事,感慨原来这些历史名人竟有这样不为人知的一面,又领悟到了不少自己未曾想到的奇谋妙计,获益匪浅。

    另一方面李致远也没忘记曾让他起了爱才之心的东阳许都,暗中吩咐手下从宁波市井打听浙西战事。

    大概得知了许都的情况不容乐观,目前官军已经在金华一带集结完毕,或许几日之内许都兵败的消息就能传来。

    李致远略一思量,时间刚巧,说不定还真能救上这个许都,只是此事风险不小,不管许都是不是被逼无奈,可他毕竟是举起了反旗。

    造反这个事在明末可大可小,比如明军很多将领就是出身反贼、盗匪,杀人放火的事没少干,有些甚至还杀过朝廷命官,可照样能摇身一变,成为正经的总兵、将军,不然古人怎么说“杀人放火受招安”呢。

    关键就在于许都不是个草莽,他是个有文化的知识分子,而且还是官宦子弟,这自然和那些大字不识一个的土老帽不一样。

    这种人可以拉拢住地方上的地主士绅,是能颠覆朝廷的,古人对此早有体会,即世家子弟、士大夫造反和草民造反,其后果以及相应的处理方法是大不一样的。

    前者很可能会成事,历史上那么多改朝换代的事情就是明证,朝廷对此是绝不手软,一律杀无赦,而且还要诛灭其全族。

    而后者在当朝统治者眼里一般只是胡闹,很难成大事,古往今来以草民布衣出身而颠覆天下的只有我朝太祖皇帝朱元璋,汉太祖刘邦都只能勉强算半个。

    所以对于草莽英雄一般是剿抚并用,招安是可以考虑的。

    当然,最直接的还是在于处理者最终选择何种办法。

    但以李致远估计,浙江的抚、按官员一定会采取杀无赦的态度,而李致远想要和同为朝廷命官的同僚唱反调可是要冒很大风险的。

    再三考虑后,李致远还是决定询问下张煌言的看法,毕竟他将会一直与李致远同道而行,是没法瞒住的。

    张煌言得知后,皱眉道:“东阳许都我是知道的,李兄可是想要救此人?”

    李致远道:“我只是觉得此人是个人才,若能救下他,以后说不定还能对抗建虏,没死在建虏手上,反倒被朝廷杀了,岂不可惜?”

    “而且许都是金华东阳人,在义乌东阳一带很有影响力,名声极好,玄著兄难道忘了,戚家军可都是义乌、东阳人。”

    张煌言沉思了片刻才道:“这倒也不错,只是许都其人未必真就像民间传说的那样完全是官逼民反,没有任何别的心思。”

    “我总觉得此人一系列形迹有些可疑,一介诸生,其名声竟在民间传得如此之广,怎知不是其有意为之?”

    “例如他在之前就大肆结交、收纳民间的豪杰,引起地方官吏的猜忌。”

    “而在起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