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20章 无奸不成商(第2/3页)  明末之血色华夏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不知道他会怎么狮子大开口,只得耐下心尽量讲讲理吧。

    “徐老爷,这天这么冷,你不多准备棉被,不添置火炉,岂不是要冻死坐船的旅客,棉被和火炉为何要另外再租?”

    “再说我又不要你的棉被,等到了杭州之后这棉被和炉子不还是你的,另外算钱是不是太过分了?”

    “而且我这几十匹马是不是良驹,冻没冻坏腿,咱们心知肚明,说话得凭良心啊。”

    姓徐的一点也不急,慢悠悠道:“公子说的没错,这马的确是好马,也的确没冻坏,只是我怎么觉得都是军马啊?”

    “我可怕买了来路不明的马,不如先随我去严州衙门问个明白。”

    李致远心里咯噔一下,心知不能再闹了,制止了义愤填膺、想要揍他人拆他店的几名亲卫,和姓徐的讨价还价到二十两银子,这才如愿添了棉被,加了炭火,他实在不想把事情闹大。

    这家伙这么嚣张,很显然是在这严州一带只手遮天的土豪劣绅,要是闹大了见了官,地方官府也一定会偏向这个姓徐的,到时候除非自己亮出官身,否则别想轻易脱身。

    李致远不想泄露自己的身份,不得不忍下了这口恶气,但心里却一直在大骂姓徐的奸商,实在是亏大了,竟敢讹他李致远的钱,甚至暗暗腹诽以后有机会非整死这姓徐的奸商不可。

    他现在也有些明白明太祖朱元璋为何如此痛恨商贾了,对商人做出种种限制,制定很多专门针对商人的侮辱性政策,例如甚至明文规定商人不准穿丝绸。

    诚然,这主要是因为古代小农社会本身就是重农抑商、歧视商人的,但重农抑商的执行力度和统治者个人的喜好也脱不开关系,例如宋朝其实就还挺重商的,商品经济在历朝历代是最发达的。

    或许就是因为朱元璋也见识了不少极度奸猾贪婪的奸商吧,就比如这个徐老爷,也实在是太奸了,败坏了商人、商业的名声。

    古代的商人和现代社会的商人有很大不同,凭借奸诈、贪婪而攫取钱财的比例更高些。

    或许是因为他们这个阶层地位太低,商人们都有些破罐破摔的意思,加之其本身文化素质也不高,就导致没有良心、没有丝毫道德底线的奸商层出不穷,甚至甘做汉奸卖国贼的也是大把。

    如果说士绅地主阶层还有不少开明士绅真心践行着大仁大义,那么可以说商贾整个阶层基本上都是利欲熏心,毫无仁义可言。

    毕竟圣贤书不是白读的,这个时代无耻的士大夫是不少,可真去践行杀身成仁、舍身取义这些儒家道德准则的读书人同样也不少。

    最起码绝大多数的读书人不到万不得已,华夷之辨、民族大义还是要坚持的。

    人家读书人、儒家士大夫虽说自命不凡,很多人更是不通实务,可是毕竟也没有成批地卖国啊。

    就是被后世骂出翔的东林党,误国不误国暂且不论,有骨气的也不少啊。

    没骨气至少心里也还有点挣扎,譬如传说中说了“水太凉”这句名言的东林大佬钱谦益,怕死是怕死,可做汉奸也是不甘不愿的,之后不一直在挣扎嘛,还暗暗资助反清复明,算他还长了点心。

    而像山西的晋商八大家,就坚持数十年如一日的集体卖国,利益面前,卖大明卖华夏那是没有半点心理压力的。

    他们眼里并不存在什么国家、天下,也没有什么民族大义,只要能赚钱,和谁做生意不是一样,国难财也是财啊。

    不过俗话说得好,居于什么地位,得了多少好处,就该承担多少责任和义务,士大夫居此高位,待遇优渥,自然也该履行相应的责任。

    大明养士三百年,士大夫若没有“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本事,那明亡时就该痛痛快快地去死。

    而普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