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6章 知县难为(第2/3页)  明末之血色华夏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件事情是视察监狱,刑狱事关百姓生死,自然干系重大,很多老百姓对官员的第一认识就是在公堂上坐堂断案。

    第四件事则是要查清官田民田c官粮民粮若干,即清查田亩c粮库,这些都是为了征收钱粮税收的,这才是知县实际上最重要的工作。

    “民田”很简单,是老百姓个人拥有的,在谁名下就归谁,而这个官田就很复杂了。

    其中最尊贵的应属皇庄,是皇室占有的庄园田地,其二是皇帝赏赐给勋贵的田地,这两种基本与婺源县无关。

    其三是百官职田,即皇帝赐给百官田产,收入供给官吏办公费用或充部分薪俸之用,李致远这个小小的婺源知县自然是没有的。

    其四是一些专用土地,比如学田,租金专供各府州县学校的教育经费,不可挪移。

    其五是江南的“没官田”,即没收上来的田产,这在江南较多,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官田,朝廷征收田赋比一般民田重得多,而地权实际上向民田转化。

    到明末,官田多为官僚及地主侵吞并逐渐化为实际上的民田,而官田大多数享有免纳田赋的特权,耕种官田的田丁也多享有免服徭役待遇,但他们要为田主服役。

    而婺源县的大量官田被乡绅地主侵占,李致远这个知县是收不到什么税的,他真想要清查田地,必然得罪当地乡绅地主。

    前三件事情就是李致远为官首日需要完成的,明面上虽说重要,可早已经沦为过场,可还是折腾的李致远够呛。

    让他纠结的其实还是第四件事,到底要不要拿田地动刀子呢?

    实际上这些都是大明太祖皇帝所制定的《到任须知》上明文规定的,朱元璋可谓是用心良苦,为知县们考虑的十分周到,简直是手把手的教你当官。

    李致远也拿到了吏部给予的《到任须知》,上面总计有31条,规定的十分清楚具体。

    然而,李致远如今要当好这个婺源知县远没有这么容易,与现代的县官相比,他这个明朝知县最缺的是人事权c财权。

    关于人事权,衙门的一众人马,都是由上级直接任命的,严格来说,县丞c主簿c典史等并不是知县的属官,而是由上级任命的,跟县令是同事关系,县令对其升迁去留只有建议权而无决定权。

    而李致远的这几位同事别看现在似乎是被李致远给吓住了,可他们和当地士绅相互勾结多年,在当地根深蒂固,想对付他们,难!

    关于财权,知县只管征收钱粮,县级衙门没有独立的财政部门,一切的开销都是由朝廷由中央按人头下拨,知县c县丞c主簿等官吏差役的月俸是有定数的。

    例如李致远这个七品知县的月俸就是七石五斗大米,当然,不是全部发米,会折合一部分为现银或实物。

    地方官府基本上没什么计划外的财政可以用于地方事务,知县没钱,想办事想有所作为就得交好乡绅,获得乡绅的信任和支持。

    而明朝后期,江南乡绅的势力特别强大,乡绅干预地方官府行事无所顾忌,至明末时愈演愈烈。

    以现在的形势看来,李致远要想获得婺源本地乡绅的信任和支持简直就是个笑话,只能用些强硬手段了。

    待李致远完成了祀神c恤孤c狱囚三件大事,已近黄昏,黄主簿终于将婺源县官吏乡绅豪富的名册递了上来。

    李致远接过,认真看了起来,这个黄主簿一手写的可真好,果然不愧是公文老手。

    全县共有5个官,38个吏,这就是朝廷正式记录在册,按月发俸禄的官吏,另外还有役,就是临时工,朝廷是不发钱的。

    正八品县丞汪承宣,徽州绩溪人,年四十又二,举人,此前婺源知县缺任时,一直代行知县之职。

    正九品主簿黄志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