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了解(第1/4页)  生命符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吃过午饭子园回了北京,小院又剩下石承山和老汉两人,老汉的伤也逐渐结痂脱落,石承山除了打草喂马也没有别的事可做,俩人便坐在院内的树荫下喝茶聊天。十分相近的口音如同街坊交谈,无论是三皇五帝的野史传说,还是道听途说的俚语笑话,他们都能有相同观点和共同话题,老汉津津乐道石承山侧耳细听。吕老汉讲得更多的是抗美援朝的亲身经历,炮火连天的故事让石承山听得惊心动魄,有时还会像小学生那样疑惑的发问,他的专注聆听更激励了老汉的讲说兴致,就如同评书演员面对情绪高涨的观众一样,声情并茂绘声绘色的细细道来。

    石承山由于不识字,讲得更多的是大集体时从‘唱舌书儿’那里听来的故事。六七十年代的中原乡村,隔三差五会看到受黄淮水淹的安徽农民,几个人搭帮带上一把唱弦盘小鼓对梆子走村串乡,趁傍晚农民收工后,在大街上支起盘鼓拉起唱弦敲起梆子,扯起原始淳朴的嗓音,将一些历史演义野史传说和俚语笑谈,以说唱的形式说一段唱一段,以换取些干粮养家糊口。这样的民间书场,在六七十年代文化匮乏的乡村,会让农民顾不得洗掉脚上的泥巴,就拿起灌满辣椒水儿的窝窝头儿纷纷围坐在一起,瞪大眼睛支起耳朵聚精会神的边吃边听。特别是说到《杨家将》中的‘十二寡妇西征’,以及《岳飞传》中的‘风波亭’,会让他们听得热泪交流c听得义愤填膺c听得目瞪口呆,那种场面让人难以忘怀。

    石承山把听到的故事,以及中原地区的风土人情讲给吕老汉。南与北虽然生活习俗不同,但相同的观点却也能让对方听得如痴如醉,他们在各自打着时代烙印的记忆里,寻找着自己曾经的快乐和感动。

    吕老汉担心的摔伤,总算在又一个星期天女儿回来前基本痊愈,虽然还有些疼痛却能行走自如。

    吃过早饭,石承山提把镰刀上山打草,吕老汉在院内来回扭动,一边舒展筋骨一边等待女儿回来。吕方驾着一辆白色轿车停在门口,四十多岁年纪,白色的短衫米黄色的短裙,一张秀丽的脸庞,鼻翼与发际间依然显露出少女时代曾经的娇颜,稳重的举止轻柔的语音,再加上眉宇间只有成熟女性才有的冷艳正气,更衬托出淑女才有的端庄圣洁与高雅,只是不凡的气质掩盖不住忧郁的眼神。

    吕方身后跟着一个叫易彩的姑娘,二十多岁年纪身材娇小五官玲珑,一手提着一个用黄缎包裹的匣子,一手拉着吕老汉的孙女婷婷。

    吕方刚要跟父亲说什么,婷婷拉住爷爷要让他套上马车去兜风,老汉的腿还有些疼,为了不让女儿看出破绽就对孙女说:“婷婷,我的乖孙女,一会儿让你那个石大伯套上马车拉你玩儿,他比爷爷赶马车在行,跑起来也不颠。”

    婷婷不依不饶,老汉进一步解释说:“乖孙女,爷爷老了没力气,马跑起来拉不住,会颠得让你坐着害怕,等一会儿你石大伯就回来了,他赶马车准保你坐着过瘾,比坐你爸的轿车还舒服。”老汉越说婷婷越渴望,就越是不依不饶,吕方说道:“婷婷不要闹了,姑姑还有话跟爷爷说,再闹下次就不带你回来了。”婷婷听了眼噙泪花,只得眼巴巴地看着白马,坐在一边安静地等待。

    吕方转身用埋怨的口气对老汉说:“爸,听二哥说你买了匹马,是不是要一直待在家里不去北京了?”

    “去,过一段儿天凉快了就去!”

    “又是拖,这两天收拾一下准备去行吗?”吕方说着走近父亲,把掖在里面的衣领翻出来展了展,然后拉过凳子坐在他身边接着说:“我还听二哥说,一个姓石的外地人住在咱家,你又不了解他,怎么把一个生人留在家里呢?”

    老汉说:“是个河南人,出来找孩子丢了钱,那天我让他帮忙又砸破了头,天晚了又怕下起雨来,我就留他住下了,人很勤快可帮我大忙了。”老汉说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