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5章 女太学生郭主(第1/3页)  麦饭记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人类需要不断地寻找刺激,以得到做人的快感,否者,此生便了无意义,对年轻的太学生尤其如此。大学生爱晚睡晚起,哪个时代都一样,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年代也不例外。这也是太学生活吸引年轻人的地方,在农村做个农民,是没有这种奢侈可享的。在刘秀的太学学舍里,五人喝得酩酊大醉,过了夜半,李通被仆人扶上马车,往他的茂陵别业而去,其余四人倒下便睡,直至天亮。

    那时的酒无论多好多醇,没有经过蒸馏浓缩,酒精度数都不高,虽然昨晚把众人放倒,经过一晚的睡眠,到了第二天天亮,大家也都醒了,并没有头痛c口干等宿醉现象。

    众人就便在刘秀学舍里洗漱了,吃了早饭,准备各自办事。一分派,刘秀今天要陪着李轶去学监注册,刘秀为朱祐办过这事,想起新人注册必须要有二个保人,或者当地官府的文凭。来时,李轶并不知道进太学要管府文凭,他可没带这玩意,要是让李通做一个呢,也不难,但要再到李通那走一遭,他嫌麻烦。幸好还有二个保人的办法,说不得,他拉住朱祐一起去做个保人。邓禹见他们三人都去,他也没什么事,又爱热闹,也就一起跟了去。

    这一个多月来,刘秀三人借着李轶来访的借口,整天游山玩水,觅朋访友,哪曾读过什么书?倒也不是他们太不用功,实在是那时的读书方法与现在不同。

    首先,书太少。那时,竹简还是书籍的主要样式,绢帛之类的太过昂贵,纸张有是有,质量不过关,还没有大规模应用,因此,他们读书的方式,主要就是大家轮流上图书馆看书,得事先约定了才行。后世人读史,看到那时人的生平,不少里面有一句“治《某某》书”,或者“通《某某》书”这样的话,比如《后汉书》光武本纪里说到刘秀,就二句话,“受《尚书》,略通大义”。对于大部分人,一生主要也就研究一部书,很多时候,并不是他们不愿读书,而是实在无书可读。读书人能有一部自己的完整的书,已经算是奢侈,大部分人读书,都是几人合用一部书,看完了,互相交换。

    其次,考试范围狭窄。新朝太学,升讲舍资格考试的范围就是七经:《诗》c《书》c《礼》c《易》c《春秋》c《乐》c《孝经》,外加王莽大义灭亲杀了长子王宇后,撰写的《训子八诫》。太学生只要选定一种就行,不必每本精通,而且考试主要就是二方面,一是训诂,也就是字词的读音和意义,二是书本的大意,花个一c二年时间读一部书,当然压力小。

    其次,读书方法不同。读书主要用于做事实践,为政府培养官员的候选人才,并非为了培养以读书为业的文人。明训诂,是为了让他们以后能看得懂官府文书,好办公务,知大意是为了他们能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汉时,按儒经判案,明白儒家的观念是做官必须的。这种方法,中国从汉朝开始逐步确立成为官方的意识形态,此后二千年,中国社会一直沿着这条道路前行,随着社会进步,差异只在于制度精粗不同而已。

    最后,研讨是读书的重要方面。如果排除纯粹功利的目的,读书人之间的研讨,辩论厘清思想,辩论明确歧义,都是那时认为理所当然的读书方法。因此,交友交际便也是太学生活的重要方面。

    当一项事业发展缓慢,缺少突破时,从事的人就会把精力更多地用于使之精致繁琐。大汉朝天下太平二百年,儒学的发展,走的就是这条路。直到国师公刘秀掌管文教事业后,摈弃前朝腐儒微言大义的繁琐和牵强附会,径取七经本义,结合现实,才使儒学研究重新焕发了活力,也因此更受年轻人的喜爱。一辈子寻章摘句皓首穷经的生活枯燥乏味不说,还要受穷,哪能与学了谋个一官半职的前程相比?

    刘秀等人陪同李轶一起去学监处登记学籍,顺便登记入住人口。四人出门时间有些晚,到了学监处,也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