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175 章(第1/4页)  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海之事,亦多是轻描淡写无关痛痒,少许直陈水军游离枢府之外,仅受节臣掌控,横暴南海的奏折亦是被皇帝留中不发。李纲不是不明其中玄机,而是王泽有内廷扶持,面子上做的无可否非。台谏官多用东南军州人士,他们过多或少与南海获利有着千丝万缕的牵连,面对各方面的利益与压力,自然是三缄其口。

    李纲虽不齿水军行径,但面对滚滚而来的南海香料、金银、土产、铜铁、皮革,他也不能不为之所动,毕竟这正是大宋目前最需要的物品。

    “南海物产的确有助大宋,但水军杀戮似乎太过。”

    王泽不以为然地道:“李大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环南海诸国,甘受王道教化者唯缅国、真腊、占城等区区十余国,其余都是风化不开蛮夷之国,屡屡劫杀我商船,其中便以三佛齐为最,三佛齐隐然为南海大国,不将其消弱,我大宋商船安能平安过境。至于其它几个被灭小国,不过是妄自菲薄、夜郎自大、杀我子民、劫我船货。本以为其让出良港,免除其罪,不想这些小国竟然公然抗拒王师,袭杀营寨,致使近千水军将吏伤亡,诚为是可忍孰不可忍,灭了也就灭了,少了许多事端。”

    虽是这么说,王泽还有一层不能说出口的意思,与其让这些日后形成印度尼西亚的小国、部落存在,还不如趁着他们时下弱小,将其灭族,以血他心中之恨,要不是三佛齐是南海大国,不易轻触,他亦是会密令水军灭其国、屠其民。

    李纲哪里会知道王泽的心思,他同样看不起那些域外蛮族,但做为一名以天下为己任的士大夫,对于水军的残忍行径,他不能没有任何触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道理,深植他的观念中,南海那些小国也是大宋皇帝的域外臣民。于是他反驳道:“水军将帅动辄灭国屠族,不消说激起公愤,便是在朝廷内亦是议论纷纷,这样任意胡为,侍卫水军与女真鞑虏行径何异,还望王大人能深思而行……”

    王泽并没有把李纲的忠告放在心中,他风淡云轻地道:“如今南海之上仅仅有四个军州,难以对南海形成有力的威慑,扩大海外军州势在必行,而且要彻底控制金、铜、铁产地,大宋子民亦可自愿前往海外军州谋生,开拓必然有血腥,待数年后,朝廷在南海站稳之后,自然由朝廷宣扬教化。况且,南海不过是朝廷的后院,侍卫水军无论怎样,都是为日后光复河山为计,望大人体谅一二。”

    李纲虽不能苟同,王泽是站在非常之时用非常手段、为国谋计的大义上,他也并非迂腐之人,若如此当年也不会当着众宰执面前,公然领受尚书右丞,不会在守城时,以严刑峻法杀人立威。他无奈地叹道:“多生杀孽,于国于己总是过错,还望王大人为天下生灵造福,南海之上能够安抚还是安抚为上。”

    既然李纲这样说,表明已经在此时上做出了某种程度伤的妥协和认同,王泽虽说是面上应诺,但是在心中却不以为然,他要的是剪灭强国、立威南海、移民屯垦。什么教化万民,那都是骗人的玩意,国家战略博弈需要的实力,教化只不过是表面上的官样文章,对于南海弱族,这或许是最好的方式,但对于三佛齐这样的大国,有时候并不一定好用,何况他恨不得立时屠灭爪哇岛。

    “李大人仁慈,在下受教了,上官龙云的确有些出格了,但他亦是一片拳拳之心。至于jiāo通蒙古诸部、青唐吐蕃、高丽须得得力之才,功成他日北伐可得非常之便利,如能jiāo通乞颜、克烈和蔑儿乞,那北伐之日朝廷又可多数万马军。”

    李纲点了点头,他对王泽的纵横之术,倒是颇为欣赏,虽然他并不认为引虎驱狼是上策,但能把这些强悍的部落拉拢过来,总比他们投靠女真强上许多,他捻须正色道:“四夷偏僻、关山重重、非志坚意定、长于机变之人不可,只是人才不易,须得好生甄选才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