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144 章(第1/4页)  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杭州治城钱塘县城中夜市堪称东南首屈一指,三更时分仍然是上来往人众频频,虽不如白日熙熙攘攘,却也是商贩买卖,夜游市民络绎不绝。

    王泽在李墨涵的陪同下,饶有兴致地边走边看,不知不觉时至入更,两边的酒楼还是宾客盈门,生意颇为兴隆,来往间,回鹘、南夷与大食的商人比白日里多了许多。

    “这些羌夷人众,晚间倒是这般活跃,真是夜猫子。”王泽看到几名高鼻深目的大食商人喝的醉醺醺地出了一所酒楼,笑道:“大食的古兰经不是禁食酒水嘛?”

    李墨涵笑道:“反正深更半夜又在异国他乡,无人可见,何况入乡随俗,几个同乡聚在一处,小酌几杯,算是他想一醉思故里。不过,夜市中这些商人并非遵纪守法,很多人私下进行黑市回易买卖,使市舶司每年都损失相当多的商税。”

    王泽宽容地笑道:“五洲四海之人,良莠不齐又岂能全然守法,只要不太过分,官府还是稍稍容纳些许为好,不过没想到文渊也是如次风趣,这大食人岂能有故土之念。”

    他说着懵然想到‘后世的招商引资’,旋即正色道:“东南地面多是这些域外商人,内地却是绝少有之,且豪商巨富多集中在沿海港口州郡,可惜了内地州郡许多行业,若是朝廷开发就须大量银钱,如今国库尚无法支撑。文渊,你看若是有朝一日,朝廷许以散官入仕或是勋表卷册,鼓励这些商人巨富将钱财引向内地州郡,开发矿山、驿道能有几分可行?”

    李墨涵对于王泽提议并不感到陌生,鼓励引取外面钱财开发本地资源,在福建路广南二路及江浙路南部沿河州县已经为地方官采用,朝廷没有阻止亦没有鼓励。一般只是可以增加大量税赋的引进商贾的人以低级散官品衔,不过有出身的士子才能给于迪功郎,其他没有出身的人,而是以增设的通事郎、登仕郎、将仕郎授于。但他品出王泽的意思,是不仅将这股风气向内地传送,而且要加大授官的范围,如今此法只是集中局限在东南沿海几个特定的州郡,一旦传开,真不知在朝廷中又要引起何等大的波动。

    “恩师所绘,自然是良法,毕竟有沿海州郡实例,料想朝廷诸公不会过多牵制。”

    王泽淡淡一笑,边走边道:“说说而已,朝廷中那帮君子能容得下东南沿河州郡存此法,以属难得,他日若能在江浙、福建,江南东路推行起来,亦非数十百年之功不可。”

    “非恩师,杭州能有今日之繁华,以此为例,若能在全国推行,大善,何须百年。”李墨涵对于三年前的杭州与此时的杭州,领悟极是深刻,若不是顾忌清议,他恨不得全国都推行江浙路的政策。

    “各地风俗民情、经济物产不同,很难有共施天下的政略。为是在江浙施政之法,拿到陕西就不一定能行得通。为政者应当统筹兼顾,不拘方圆、因地而制宜,方能政令畅通,不误国事。文渊,你虽熟知政务却历练不足,此不为怪。”

    李墨涵心下泛起阵阵波澜,自喻所学所历尚不足道,忙点头称是,暗自揣度王泽所思非自己做弟子的所能及。

    “不说这些了,咱们再转转就去吃些宵夜……”

    二人自此绝口不谈政事,只是边走边议论这夜市之中所见所闻,不知不觉间走到了钱塘县城内最为出名最大的海外商人云集的街市杭州市泊司衙门所在的秀水街,说起这个秀水街的来历,还是与王泽有一番牵连。

    李墨涵在踏足秀水街之时便想到去年,王泽持议以私妓最为集中且对外贸易的商铺为最多的青烟坊改名为秀水街,并将城中私妓全部迁往秀水街。此举遭到通判王长龄的极力反对,在州衙公厅上指斥王泽败坏风化,却在王泽的极力坚持之下,终于王长龄没有坚持到底,放弃了原议任王泽所为。

    “哎呀,这里好生繁华啊!羌夷商贾较之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