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43.继位为汗(二)(第1/3页)  筝歌(清穿皇太极)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天启六年(1626年)三月,明廷重新设立辽东巡抚,并以袁崇焕担任,魏忠贤派其党羽刘应坤c纪用一同前来镇守,袁崇焕上疏请求将其调离,但遭到拒绝,明廷又加袁崇焕为兵部右侍郎,子孙世荫锦衣千户。[16]  但不久之后,袁崇焕解了宁远之围,逐渐骄横起来,与大将满桂闹不和,于是袁崇焕上疏请求将满桂调往别处,明廷于是召满桂回朝。经略王之臣奏书请求留住满桂,袁崇焕又因此与王之臣闹不和。明廷担心这两个人闹矛盾会影响大事,于是将两人分开,王之臣督关内,袁崇焕守关外。[17]

    同年八月,□□哈赤病死,袁崇焕派遣使者前往吊唁,以刺探虚实,皇太极遣使回报。袁崇焕想要和后金议和,于是自写书一封再次派遣使者前往。[18]

    冬十月,袁崇焕领刘应坤c纪用c赵率教等将巡视锦州c大小凌河等地,想要大兴屯田,恢复高第放弃的疆土,魏忠贤c刘应坤等人的子孙因此可以享受世代荫袭锦衣千户,袁崇焕从原来的锦衣千户进升为指挥佥事。他于是上书:“辽东的败坏,虽然是人心不稳固,也因为失去了有形的险要,没有东西可用来坚固人心。部队不利于野战,只有依凭坚固的城墙和使用大炮一种方法。如今山海关的四座城池已经修复一新,应当再修松山诸城,轮值的军队四万人,缺一不可。”皇上回书给袁崇焕答应了他的请求。[19]

    天启七年(1627年)正月,皇太极同意了袁崇焕的请和,举兵渡鸭绿江征讨朝鲜。明廷觉得袁崇焕与王之臣不能相互协作,于是将王之臣召回,不再设立经略一职,关内外尽属袁崇焕管理。袁崇焕于是趁皇太极举兵朝鲜之际,派人修缮锦州c中左c大凌三城。而朝鲜和毛文龙同时向明廷告急,明廷命袁崇焕前往救援。袁崇焕派遣水军增援毛文龙,又派左辅c赵率教c朱梅等人率领九千兵力逼近三岔河,以牵制后金军。[20]  而朝鲜倒向清廷进攻毛文龙,却被毛文龙击败,后金军也被毛文龙击退,史称“丁卯之役”。

    同年四月,赵率教在锦州督护城防建造工程,明廷派尤世禄前来接替赵率教,又以左辅为前锋总兵官,驻扎大凌河。[21]

    五月,皇太极从朝鲜退兵后,率兵直抵锦州,将其包围。赵率教与纪用一方面闭城坚守,一方面派遣使者议和,想以此拖延时间等待援军,使者跑了三个来回仍旧没有决定,而后金军的攻势越来越猛。袁崇焕以宁远的兵力不能轻易调动,于是让尤世禄c祖大寿率领精锐骑兵四千绕到大军后面决战,另派遣水军从东面进行牵制,并请求蓟镇等地发兵东护关门。明廷命山海关的满桂移驻前屯,三屯孙祖寿移往山海关,宣府黑云龙移往一片石,蓟辽总督阎鸣泰移到关城,又调动昌平c天津c保定的部队奔赴上关;传檄山西c河南c山东等地的守将整备好兵马听候调遣。[22]

    尤世禄刚要整备出发,后金军又分兵来攻宁远,袁崇焕与刘应坤c毕自肃率将士登上城楼防守,在濠沟内排列阵营,用炮远距离轰击。而满桂c尤世禄c祖大寿在城外与后金军搏战,死伤比较多,满桂也中箭负伤。[23]

    后金军从宁远撤退后增加锦州的攻势,但仍旧无法攻克,而且伤亡惨重,六月,后金军撤兵,史称“宁锦大捷”。而后金军撤兵时顺道毁坏大小凌河二城。[24]

    愤而辞官

    宁锦之战后,满桂c赵率教等人都得到了应有的赏赐,但袁崇焕却因为魏忠贤让他的党羽弹劾袁崇焕不救援锦州,论功行赏时,只给袁崇焕增加一级官阶。尚书霍维华为此感到不平,上疏乞求辞去荫袭子孙的赏赐,但魏忠贤不许。七月,袁崇焕辞官回乡。明廷以王之臣接替袁崇焕为督师兼任辽东巡抚,驻扎宁远。[25]

    重新见用

    天启七年(1627年),明熹宗驾崩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