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九九章 印度神教(第2/4页)  业余修真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如梵我同一的思想、轮回解脱的理论等都是在奥义书中得到重要阐述的。

    奥义书的思想不仅对婆罗门教后来的哲学派别有重要影响,而且对婆罗门教派别之外的其他宗教派别也有影响。

    如从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印度思想界呈现出一种极为活跃的情形,进入了一个各类思潮蓬勃兴起和争鸣的历史阶段。

    在此时的印度思想界,出现了一股很强的新思潮。新思潮也称为沙门思潮,它主要指当时出现的一批反婆罗门教或非婆罗门教的思想。

    新思潮的种类极多。有些材料说有数百种,有些材料说有数十种。但在众多的新思潮中,后来得到持久发展并对印度后世产生重要影响的是佛教、耆那教uaina和顺世论lokqyata这三个派别。

    这之中顺世论是反各种宗教的哲学派别,而佛教和耆那教则是非婆罗门教的宗教派别。佛教是在批判和吸收改造婆罗门教的基础上形成的。大约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

    佛教在印度产生后经过了几个主要发展阶段:早期佛教公元前6世纪中至公元前4世纪末、小乘部派佛教主要形成时期公元前4世纪末至公元后2世纪中、大乘佛教的主要形成和发展时期公元1世纪左右至公元7世纪左右、后期佛教时期公元7世纪至公元13世纪。佛教后来成为世界性的影响较大的宗教。但在印度本土,它并不是影响最大的宗教,而且后来在印度本土衰落。佛教的理论极为丰富,它和婆罗门教都探讨灭苦的方法,都有轮回与解脱的理论,思维方式也有不少相近之处。但早期佛教强调缘起的理论,认为事物是因缘和合的。否定有一个不变的实体,主张无常。这是它与婆罗门教的主要不同。耆那教的产生时间与佛教的产生时间接近,理论上也与早期佛教的某些观念相似。此教重视对世间万有构成要素的分析,也讲轮回与解脱的理论,但具体内容与婆罗门教有差别,不承认婆罗门教主张的那种不变实体“梵”。

    在公元4世纪至公元9世纪。婆罗门教有不少重要变化,开始逐步演化为印度教或“新婆罗门教”。从4世纪开始,婆罗门教大量吸收一些当时也已很发达的其他宗教及印度民间信仰的成分,对自身进行了许多改造。至89世纪,著名的吠檀多派思想家商羯罗20加大了对婆罗门教思想改造的力度,完善了传统婆罗门教的基本学说。奠定了印度教的理论基础。在宗教崇拜方面,新婆罗门教或印度教崇拜的大量神在此教中的地位也有变化。出现了一些信众明显较多,影响相对较大的神。

    印度教中虽然还有多神崇拜,但主神崇拜已明显占据主导地位,有所谓“三大主神”梵天、毗湿奴、湿婆。后来在宗教崇拜方面还形成了所谓三大教派,即:毗湿奴派、湿婆派、性力派。

    这些崇拜一直发展延续到印度近代。而印度近现代占主导地位的还是印度教

    而现在光明教廷可能邀请的是主张毁灭与创造的主神湿婆lordshiva

    湿婆,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湿婆是毁灭之神,也担当创造转化的职能,是印度民众最为敬畏的神,由吠陀时代的天神楼陀罗演变而成。

    其教派湿婆派信徒奉其为最高的神。有地、水、火、风、空、日、月、祭祀8种化身。

    佛教文献称其为大自在天hevara,摩醯首罗,住之顶,为三千界之主。后来成为密教护法神之中的大黑天hākāla,摩诃迦罗。在印度教中,湿婆被视为世界最高位的神,是宇宙世界的创造者。此神被吸收入佛教后。成为居住在色究竟天akanistha,阿迦腻咤天的圣者,在大乘佛教中,更被视为是位居法云地的圣者。

    同时他也是舞蹈之神

    舞蹈是人类悠久灿烂的文化中独具魅力的风情。在印度,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