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412章 如烹小鲜(第3/4页)  大唐之绝版马官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也不放过,他听说城内还有人对延州刺史查办扰牧心存忌恨,在半道上夜伏了刺史,这是叛乱!总牧监,我们罗牧监担心高刺史和少王们呢,让我来顺便问一下,刺史有没有事?”

    刘武气得说,“刺史只是小伤,不要他担心!”

    屋内,高审行悲忿欲绝地喊道,“老子一片好心都让这混蛋歪曲了!!”

    吕氏惊呼道,“老爷!老爷!你醒醒呀——”

    高审行气极奋起,伤口崩裂,人陷入昏迷。

    众人乱了方寸,好半晌才见延州刺史缓缓苏醒,痛苦的无计可施。

    他在焉耆杀一儆百达到维护牧事和商道的目的,根本没想牵连过众。

    那些案卷与其说是定责、留痕,不如说是刺史有意地、在手把手教待聘处理政务,其实好多事都不值得入卷。那些卷宗留在牧场对城民们也是个震慑,想不到方便了李继清除全部知情者。高位入手后,他一定是要洗白自己了。

    但恶人却是高审行做了,就连他受伤,也成了李继大开杀戒的理由。

    高审行的憋屈可想而知,李继大权在握,此时再去焉耆有心无力,还要顾虑几个孩子。李武听了这件事后已经数次撺掇着要去焉耆了。不去,焉耆举城都要骂他高审行,郭待聘和几位少王。

    高审行醒过来后,含着泪说,“待聘,我们走吧,这个事如果马王爷不管,举国也没有人能替老夫出气了!”

    刘武拦都拦不住,再多劝阻一句话高审行就冲他来了。

    ……

    刘方桂在黔州接到了赴任庭州刺史的官文,澎水令陶洪赶去祝贺,刘方桂对陶洪说,“你就是在关键地方游疑不决了,你以为西域平叛未完,要再观望观望,但时机是观望出来的?这下你看明白了吧?但时机没有了。”

    陶洪听明白了,平叛未完又能如何?安西两座重州都换了英国公的人。

    澎水县令赧然道,“刘刺史,下官哪有你那两下。”

    刘方桂道,“在你的澎水县,眼下火燎眉毛的有什么大事?不就是长孙无忌在山崖下刻的那片字?本官知道这篇字已快刻完了,果然出不了一个月!”

    陶洪知道刘方桂的意思,但他不敢。

    长孙润带着手下人白天晚上不离崖边,别人去看一眼行,他陶洪去了注定会被长孙润盯起来。

    他可不是刘方桂,做一千行一万也成不了庭州刺史。不使这个坏,当不了澎水县令他还有命在,敢动动手还要不要命了!

    县令应承着问,“刺史大人,不知你何时动身?下官打算为你饯行。”

    刘方桂道,“本官不着急走,庭州有来济刺史呢,本官不去他不会走,影响不了政务。”

    陶洪心说,“你也在观望,以为陶某不知你的打算,我就观望到底了。”

    就在刘方桂和陶洪各耍心思的时候,澎水城外的山崖下,一篇漂亮的隶文阴刻逐渐显现出全貌来。

    赵国公已无须再紧赶慢赶的了,时间还有两天呢,一月内完成此文一点问题都没有了。

    此时在离崖不远的草棚前,他与幺子长孙润、四名猎户、两名澎水县丁县尉派来保护的差役都席地围坐,篝火上烤着野味,旁边支着一口锅,炖着两名差役捞到的两寸来长的小银鱼。

    差役举着酒祝道,“国公你将大功告成,未误马王之约,小的也很高兴,我们陪国公喝这一满下!”

    长孙无忌喝了酒,叹了口气道,“如果他不想去,老夫刻一百篇字也没用,不过这字也不算白刻,他去不去大明宫老夫不多想了!”

    他指着那锅银鱼问,“常言道治大国如烹小鲜,你们可知是什么道理?”

    有人道,“指的是治国者举重若轻,治理国家和烹制小菜一样简单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