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246章 别开生面(第2/4页)  大唐之绝版马官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的两个嫡系全都派出来了。

    金徽皇帝不但不能制止她们跟着,反而还很高兴,他从中看得出柳玉如装病不见,多半是虚张声势,只是表明一下她的态度和立场,其实还是紧张皇帝的。

    不但有两位美人跟着办公,至少还体现了天子心中坦坦荡荡吧?还能从她们口中打探一下皇后最近的态度。

    于是在太极宫,就有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聚头。

    太极殿不明真相的内侍和宫人发现,一品公、大司空长孙无忌、江夏王爷李道宗、晋王李治、中书舍人武媚娘、给事中徐惠等人,在与皇帝陛下见礼之后,居然又对着陛下带来的两名娇面“内侍”一板一眼的见礼。

    今天只算非正式议政,皇帝命人给每个人赐了座位,他还对从大明宫跟来的两名“内侍”说道,“你们也别站着了,坐到朕身边来,若是觉得乏味了,可到太极宫女学走走。”

    皇帝一看今日到场的五人,有点意思。

    当初组建两个清议班底时皇帝说得好,须找些年长、又有些经历的涉部官员参加清议,赵国公和江夏王是必到的。

    晋王李治主持着吏部繁重的日常事务,本可不到场,因为兵部尚书薛礼就没到。

    晋王表面上是对皇帝倡导的清议大力支持,其实是因为武媚娘在这里。

    赵国公在事之伊始,便专门提出让徐惠、武媚娘参加他的清议班子,其实在用意上也很有意思。

    徐惠和武媚娘虽为女流,却是出自于中书省、门下省的正五品上阶女官。

    中书和门下两省是重衙,赵国公于情于理都不便点樊伯山和于志宁加入。

    樊伯山和于志宁两人也不会主动加入进来,事实上这两人主管中书、门下两省,也只该对皇帝负责。

    皇帝已经讲在前面,对田政的清议是由赵国公来牵头,如果樊伯山、于志宁二人也加进来,那么,谁隶属于谁?

    这样看来,长孙大人特别提议两名女官加入他主持的清议,既照顾了中书省和门下省的体面,事实上已浅浅地、将手伸到两省的边缘里来了。

    以资历和官阶看,不论是徐惠还是武媚娘,赵国公都是可以支使的,这很方便,她们谁也不好不听。

    长孙无忌只要借助夹在他、与两省之间的这两名女子,便可不动声色地拨一拨中书省和门下省的弦儿——

    假使某天,中书舍人武媚娘跑回中书省,对于志宁说,“赵国公说了某某事,”那于大人是听呢?还是听呢?还是听呢?

    给事中徐惠是门下省女官,假使她跑到门下省,对侍中樊大人说,“赵国公说了某某事”,那么樊大人也不大好拒绝。

    皇帝想,在众臣之中最难摆弄的,就是他的这位舅父大人、赵国公长孙无忌。这才是当之无愧的人杰。

    先皇在位时,对朝政的掌握如同行云流水、举大事如棋子闲拨,其中对于赵国公的良好掌控,不能不说是先皇极为成功的一环。

    金徽皇帝想,先皇对长孙无忌的掌控,靠的是亲情和友情,那么自己呢?

    自己与赵国公在亲情上、因为自然的原因,必会有些许的退化,新皇帝与长孙润的友情也可算作有利的一面。

    但他从赵国公组建田政清议班底上看出,只凭这两点还不够。

    自入京以来,皇帝不论是做兵部尚书、还是做尚书令,直至做了皇帝,同赵国公都没有发生过正面的利害冲突。

    赵国公在朝中羽翼众多,也一直给金徽皇帝以支持,但他在关内道同样圈有大量的土地,这与皇帝施政的重点是有冲突的。

    皇帝若想做稳当,坚决施政是一面,对长孙无忌又岂能只视其为舅父?

    金徽皇帝只是从步入太极殿、到安坐下来的这段短短的功夫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