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八十七章 宣战(第2/4页)  永历四年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的两座堡寨,权作是施之以好。

    福建明军的重心转向台湾,江浙明军在福建和广东东部的军事压力锐减。不过,根据情报显示,好像延平郡王的世子对此并不满意,存在认为其父的行径不分轻重、本末倒置的可能。

    这一结果,还要几个月后才会显现出来,在此之前,陈文却率先下达了一道具有创造性的政令,在流通货币中加入一种铸币工坊新近生产出来的银制品,她的芳名叫做银元。

    “银两用之以流通,成色不一、大小不等、形状各异,往往需要专门的工具进行测量,实不方便,特改以同等成色、大小及形状图案之银元加入流通渠道。银元成色为九银一铜……”

    “自永历十三年而始,官吏俸禄、将士军饷改用银元发放,夏税而始,税赋征收改用银元与铜钱共同结算。银两兑换银元,可在光复票号位于各府的总号进行,以政令下达之日为本府兑换之始……”

    “银元不同于银锭,私自融化、改铸者与伪造同罪,首犯诛三族,从犯斩首示众……”

    府、县衙门的吏员、各乡镇百户所的文吏,政令张贴之后通过他们的口向普通百姓转达。银元开始投放市场,不过为了防止出现挤兑现象,陈文定下了先下达政令,开放民间兑换,在一段时间之后再用到俸禄发放和税赋征收,使民间对这一货币的出现和使用能够有一个准备的时间。

    “已有银锭,又铸银元,齐王殿下无非是想吃铸币的利润,在下料定,那银元兑换开始,必达不到九银一铜的比例。”

    “侯兄言之有理,不过齐王殿下此举,也有惠及百姓之处,我等勿要多言,须知道人家是握着刀把子的。”

    “哼,一个武夫,且让他再嚣张些时日。等到天下大定,天子回銮,科举重开,迟早还是咱们读书人说了算。”

    政令下达,民间反响各异,所幸陈文立足江浙多年,信用还是有的,兑换开始,便有百姓、商贾前往票号兑换。不过当他们真正拿到了实物,才发现陈文拿出这等手段,那份野心,恐怕比他们想象的还要恐怖。

    “齐王殿下推行银元,恐怕不是推行那么简单,是要废两改元啊。”

    银元大小相等,乃是一个完美的圆形。银元的两面,一面是一条蟠龙伸出了前爪,周围是一圈的云纹;另一面,则是分为内圆和外圈,内圆凸起的楷书的汉字,永历通宝这四个字分列于上下左右,而外圈却是上书南京铸币,下书库平银七钱二分,中就戊戌二字分列两侧。

    不说那侧面的螺纹环绕,光是那条蟠龙,就不是轻易能够伪造得了的,即便真的能够伪造成功,只怕是成本也不会低到哪里去。

    “废两改元?不至于吧,银锭可是在民间流通了几百、上千年,哪能那么容易就被废了?”

    “钟兄此言差矣,民间历来是多用铜钱,甚至就连粮食和布匹也多有作为货币的。银锭子,钟兄是大户人家,可能祖上就多有使用,但是升斗小民,却还是隆庆朝开关之后,泰西的白银大量涌入之后才出现的。便是张江陵那样的才具,若非白银在市面上越来越多,也行不得那一条鞭法。”

    陈文崛起于浙东的前期,财政收入限制军队扩编,以一旅之师对抗环伺强敌,收上来的税款和债券以及收没的脏银和清廷官府库存,常常都是前脚进了库房,后脚就要拿出来购置原材料和放发军饷。不过到了后来,尤其是江西民生恢复的前期投入完结之后,库房之中的存银越来越多,最近的两年更是接收了耿继茂、尚可喜以及孙可望的积蓄,白银保有量达到了一个难以想象的数量级。

    如今,位于南京的铸币局日夜赶工。兑换,仅仅是一个开始,陈文没有强制进行废两改元的打算,至少现在还不是时候。银两和银元将会共同流通一段很长的时间,而这段时间,陈文等得起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